窃读记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窃读记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09: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窃读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抓住描写“我”动作和心理的句子,读读议议,体会窃读的滋味。
(2)联系课文与实际生活,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从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热情。
2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3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好,我是校园新闻社的宋记者,今天有个问题想采访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坦诚相告:请问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看课外书的经历?(选某位同学)请问您当时是什么姿势偷看的呢?当时心里想什么?结果怎么样?那你认为这种行为好不好?
对啦,虽然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一文中建议我们看看课外书,但也是劝诫我们在把应做的功课做完的闲暇时间里看看课外书,没让我们上课的时候也看呐。好,言归正传,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女孩,她也是窃读的高手。她的窃读与之前的那位学生大不一样。哪儿不一样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课文——
展示课题:窃读记。
看,图中那位瘦小的捧着书本的小女孩,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本文作者——林海音。已经预习了的同学,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
2.补充介绍林海音。
二、检查预习
1、看样子同学们预习得很不错。相信小组长们已经检查了,那老师来抽查一下,玩个小游戏——听写接力。上台写完的同学迅速将粉笔传给下一位同学(尴尬
汗涔涔
全神贯注
踉踉跄跄)
2、同学们都预习得不错,那同学们自主学习后都产生了哪些疑问呢?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三、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带着未解决的疑团进入我们的学习。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的是文章的……?
生回答:课题。
2、展示课题。理解“窍”字含义。
3、老师设疑:能不能把“窃读”改为“偷读”?
4、看看课文围绕着“窃读”写了哪些事
四、小组合作品味“窃读”
滋味
在之前,老师客串了一把新闻记者,采访了班上“窃读”者的感受,过了把记者瘾。现在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记者,虽然不能采访到作者本人,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里,把握她的动作和心理,来体会她的“窃读”滋味。
1、将自己预习时找出来的关于描写“我”“窃读”时的动作和心理的句子,在小组交流讨论,并以这样的句式来谈谈体会。
我从第()自然段中的(          )这个词(或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                          )。
例:我从第(2)自然段中的(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那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作者(为有机会窃读而喜却又为怕没看完的书被卖光而忧的心情)
2、对比两次“窃读”的经历,品尝“在爱中长大”
窃读的滋味好受吗?(不好受)可作者不止一次去书店“窃读”过,还得出了一套林氏窃读的经验与方法。比如说……都是想尽办法地避开书店店员的招待。然而“常在河边走,哪会不湿鞋”,总有被发现的时候。文中详细地写出了两次被店员发现的经历,结果却大相径庭。
展示PPT:按要求找出人物相对应的动作和心理。
同学们,这里面哪个词最让你们揪心?(仇恨)是啊,如果在这个年幼的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颗仇恨人类的种子,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经过这次之后,作者还去书店吗?是什么促使她再次走进书店呢?(未知的渴望),那这一次又将会如何呢?再来找找
课文到回忆起国文老师勉励我们的那句话结束就可以了啊,为何还要加上“我”的那句话呢?
吃饭长大的——    读书长大的——   在爱里长大的——
多好的店员呐,一次善意的帮助便拔除了小女孩心中仇恨的毒苗。我们似乎在店员身上发现另一个人的身影,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那书店店员和随园主人,你们更喜欢哪一位呢?
五、归纳整理
之前有疑问未解的同学,你们的疑问都找到答案了吗?通过学习,又收获到了什么呢?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完成学研指导案的课后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