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意趣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09:5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意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意”、立何“意”,什么是“意趣”。
3、如何寻找自己的“意趣”。
2重点难点
1、结合例文,引导学生在杂乱的材料中,如何“立主脑”、“减头绪”。
2、如何使写作中体现新奇、有趣、耐品味的“意趣”。
3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第一个用花来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交流意见
教师小结:本句话是他激励学生改弦更张,使同学们切勿模仿,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的思想。这种创新运用于写作就是作品的一种“意趣”。
那么何谓“意趣”呢?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介绍你所认识的“意”、“意趣”: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
意:相当于文章的主题、中心,
“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枝叶。“意犹帅也,”所以没有主题的文章,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般情况下,一篇不太长的文章只能表达一种“意”。
意趣:是说新奇、有趣、耐品味。从传播的角度说,确立的主题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而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振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有“意趣”的文章不只是表面好玩、有趣,还要有实质上的韵味,耐人寻味,引发思考。
2、请结合本单元1、2课,谈谈他们选择哪一种“意”贯穿全文,又有何“意趣”?
请结合一例具体谈谈。
学生结合例文,具体谈选文之“意”、“意趣”。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中没有从中众所周知的钱学森的科学贡献写起,而侧重选择钱学森的日常生活小事展开全文,作者的写作材料中的“日常琐事”,鲜为人知,使人读后饱含着对钱学森坚持原则、淡泊名利、全心全意投身科学精神的赞美和感叹,这就是本课的“意趣”。
《梁思成的故事》中也是这样,没有写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贡献、主要作品,而是“意”在表现梁思成“痴迷建筑文化、热爱文化遗产”,对建筑的独特理解,在于保护日本奈良的理智思索,对古建筑被破坏的深沉叹息。“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教师小结:这就是这两篇文章所在的“意趣”,希望对大家理解“意趣”有所帮助。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结尾孩子的答案,使文章的“意趣”顿生:“我不是逃跑,我会回来挽救飞机和乘客;我不是逃兵,我是英雄”,孩子的言行不禁让我们嘲笑听众的草率,其“意趣”在于耐人寻味。
那么在写作之前如何立“意”呢?
三、如何立意:
1、立一个意: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意,否则,意多文乱,互相干扰,造成材料混乱,读来也不知所云。俗语说“一山不容二虎”就是这个意思。
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意在“精神风采”,而不是“科学贡献”。作者在为文中也没有表现“科学贡献”,否则读者难理头绪。
2、立意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信天游,漫无目的;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
例如下面句子,请同学们删掉句子中与中心无关的一个句子。
为了开好运动会,学校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除草活动。②中午,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和同学们尽情地玩耍起来。③没想到,学校分给我们班的是那块长着许多带刺植物的地方。④男生用铁锹将根铲断,我们女生便将它们拖到垃圾堆。⑤我一不小心,手臂被小毛刺扎了一下,我疼得差点叫出声来。⑥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疲力竭,我便忍痛苦干起来。
学生做题。
第二句的内容与本文中心不符。出现这些问题,往往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意在笔后”,动笔之前,要围绕一个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
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四、立意的思路:
①小中见大:就是要用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善于通过小事,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时代面貌。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中就是运用这中写法,以小事折射钱学森的“精神光辉”。
②旧题新作:就是跳出俗套,不落窠臼。
比如同样写秋:《秋词》中,刘禹锡一扫先人传统“悲秋”之气,用“一鹤”振翅冲破云霄,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这种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成就古人写“秋”的又一力作。
③独出心裁:就是跳出俗套,就是作文时能选出一个新鲜的角度,同一素材,得想出一个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五、立意的过程:
①探意(思路:表——里),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
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比如同样是“手”这一素材,有人看到:五指握拳——团结就是力量;有人看到:五指三长两短,其实各有各的用处——创造和谐,对话、合作、交流。
同样是“大拇指”这一素材,有人看到:大拇指像个大老粗;有人看到它作用大,夸人,按手印——人不可貌相。
②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题——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多而杂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
③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
六、如何寻找行文的“意趣”:
1.有意义的事情。
2.有意思的事情。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中作者的“趣”在于钱学森的鲜为人知的“日常小事”,这些小事正因其鲜为人知,才能彰显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才能彰显本文“意趣”。
读了以后才知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功勋卓著的钱学森生活中竟然是这样的,其“精神风采”也呼之欲出。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抒情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
例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这是一篇议论为主的文章,作者的论点“反对克隆技术”这个“意”,本身就非常吸引读者眼球了,在论述中也很有趣,如果克隆人不愿意捐献器官给克隆供体人怎么办?克隆人克隆谁呢,爱因斯塔还是希特勒?世界上会不会还有第二个自己呢?克隆人与克隆供体人是什么关系,叫“爸爸妈妈”还是“哥哥姐姐”……这些问题不禁使读者哑然失笑,文章也就显得“意趣”盎然。
七、写作借鉴:
“八路”打狗
作者:龙子心中学
2012级7年级6班
刘永祥
2012-10-17
在纯真可爱的童年世界里,我相信每个人都做过许多傻事和趣事。我在小时候那更是,傻事接着一个又一个。那些往事个个都让我历历在目,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回在家里的事。
就那回爸妈都不在家,我小时候就特崇拜在电视上打小鬼子的“八路”。我就趁爸爸和妈妈都不在家就把沙发被系在脖子上,戴上一副墨镜,穿上了爸爸的皮鞋,还戴上了一个鸭舌帽,又拿上了一把扫帚当枪,我的“抗日之路”就开始了。
我边跳边跑地到了门口,找到了平常吓唬我的那条狗。那只狗安静的躺在那,眯着小眼晒太阳。嘿嘿,我报仇的时候到了!我兴奋地放慢脚步,悄然无声地溜到了狗的旁边,我找了一块石头,眼睛瞄准好狗的头部,使了吃奶的劲把石头扔了过去,嘿!竟然正中那只狗的头。
我高兴地跳了起来,那只狗疼得边围着我跑,嘴里边叫出凄凉的嚎叫。我吓得当时裤子都湿了。那只狗消停后,就像疯子似的冲向我。我被吓地就拿着扫帚乱打。情急之下,扫帚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可怎么办?等死吧!大仇未报,我竟然还得牺牲!
唉!无可奈何,我捂着头蹲了下来。嘿!不能说我命大吧,我扔出去的那把扫帚竟然打到了那只狗,那只狗被吓跑了。
我重新站了起来,迎着风,我的披风飘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回到了家。
八、谈谈阅读体会:读了以后,你读出了这篇文章的哪种“意”,是否有“意趣”?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发?
学生交流感悟
九、实战演练:
描述一下你所经历过的趣事或者耐人品味的事,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1、立新颖有趣之“意”,
2、材料要新颖、有趣、耐品味。
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