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在叙事中融入联想、想像、虚构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复述梁思成的故事,学习他崇高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选材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感受梁思成崇高个人魅力的同时,提高自我的人格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性教学的原则,我采用讲授法来系统的传授知识,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体会课文中的语言艺术,采用分组讨论法来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把握课文内涵,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讨论法、问答法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不断勤于思考的习惯,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要求。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落实基础
整体感知
1、交流作者李辉和梁思成的生平资料。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
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为梁启超之长子。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2、让学生借助教材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惋惜
(wǎn)
塔刹
(chà)
轩昂(xuān)
帐篷(péng)
逻辑(luójī)
宝坻(dǐ
)
锈蚀(shí)
壮硕(shuò)
耸立(sǒng)
黯淡(àn)
勘查(kān)
巍峨(wēi’é)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边听变画出每段的关键句,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到作者重点刻画了两件事:
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和保护奈良古城。
(三)、研读赏析
由作者重点刻画了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和保护奈良古城。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描写这两件事?
①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②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引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③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④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2、
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
3、
如何理解“只有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建筑’才真正开始”这句话?
最初人类盖房子是为了遮风挡雨,是因为生活需求,而不是出于审美考虑,所以只有当人把建筑当作自己个性的表现形式,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到建筑当中,达到既实用又美观,且能表达自己的意趣时,建筑才能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代表时代的东西,才能真正有它应有的价值。
4、
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梁思成曾对河北宝坻的辽代古庙勘察过,但终被目光短浅的人所拆除,自己虽竭尽全力勘察保护古建筑,但不被当时大多数的人所理解,所以说自己的命运就像那座辽代古庙中的一块木头。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的态度和保护古建筑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相同处①
、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
②
、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处
:涂元季是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作者李辉构思此文时,梁思成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2.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0-11段,使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
2、仿照本文写法改写《人》,促进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