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就义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牛虻就义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7:20:45

文档简介

牛虻就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
4.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2学情分析
1.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感性认识较少。
2、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十分陌生。
3、对革命乐观主义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生有较好的感情基础。
3重点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整合单元学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看到了卢森堡、伏契克和邹韬奋等革命者叱咤风云的形象,接下来我们要看另外一个革命者。他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写的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牛虻。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他的情结,许多青年男女拿到小说爱不释手,挑灯夜读,为这样的一个革命者而激情澎湃。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个人物的魅力。
活动2【活动】搜集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信息,整理交流成果
伏尼契(1864-1960),生于爱尔兰科克市。父亲是数学家,在她不满周岁时去世,全家后来迁居英国伦敦。她于188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1887年在伦敦结识了不少流亡的革命者,其中以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夫钦斯基对她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她曾侨居俄国两年,回到伦敦后参加了流亡者创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工作。1892年与波兰流亡者米哈伊·伏尼契结婚。
1897年,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在伦敦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意大利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主人公“牛虻”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青年,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识破了天主教会的虚伪,愤然出走,经历无数磨难,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被捕后英勇不屈,从容就义。《牛虻》在中国和前苏联拥有广大的读者,但在英国和西方世界却受到冷落。
伏尼契还写过带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奥丽维亚·拉塔姆》,叙述“牛虻”出走后的经历的《中断了的友谊》等。她晚年移居美国,直至去世。
活动3【活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标示段号。 2.找出文中生字词,正音正义。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4.谈一谈阅读感受:试着给课文标题加个修饰语,力求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的牛虻——就义
活动4【活动】精读讨论,熟悉课文
1.在文中找出多次描写 “牛虻的微笑”的句子,并体会他们的作用。 2.本文既从正面描写主人公,也从侧面描写士兵的表现,从文中找出句子并体会起作用。 3.统领、军曹、士兵的“发抖”“尴尬”的原因是什么? 4.六个士兵在执行死刑时为什么要流泪?
活动5【活动】合作探讨,感悟课文
1.读了小说《牛虻就义》,你感到最震撼最动人的或者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或最让你感动的一幕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援引课文相关内容谈一谈。 2.有人认为在牛虻就义时,行刑者与就义者的心理显得不合常情,你的看法呢? 3、对于伏契克和牛虻面对死亡的表现,《绞刑架下的报告》和《牛虻就义》两文写来有何异同?
4、小说中牛虻说“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而牛虻是小说的主人公亚瑟的笔名,以“牛虻”作为亚瑟的笔名有什么深意?
5、请在文中找出主人公的表现,全面认识 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活动6【活动】拓展探究,实践升华
1、谈一谈牛虻这个人物形象的精神意义。
2、假如让你为牛虻写一个墓志铭,你将怎么写?
课件26张PPT。牛虻就义伏尼契作者简介 艾塞尔·丽莲·伏尼契1864年出生于爱尔兰,丽莲早年丧父,从小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她在18岁时得到亲友的一笔馈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于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1889年,丽莲·伏尼契开始创作一部反映意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说,为此她曾前往意大利,到档案馆和图书馆搜集历史材料。8年以后她的小说在伦敦出版,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牛虻》。作品简介? 意大利青年亚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太尼里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飘泊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牛虻”“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赶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进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果然,当“牛虻”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革命者形象。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者对他的崇敬之情。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标示段号。
2.找出文中生字词,正音正义。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4.谈一谈阅读感受:试着给课文标题加个修饰语,力求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的牛虻——就义
周二:
周三:
开庭审判牛虻牛虻英勇就义正音正义:
牛虻( )瘸子( )
怜悯( )镣铐( )半打( )
眼睑( ) 挑衅( ) 罪孽( )
虔诚( ) 忏悔( )簌 ( )
踉跄( ) 沮丧( )
尴尬( )quéméngmǐnliào kàodájiǎnxìnnièqiánchàn huǐsù
liàng qiàngjǔ sànggān gà

牛虻
就义

宣判死刑:
刑前要求:
行刑经过:对死亡无所畏惧

不忏悔 不捆身 不遮眼
镇定自若 从容乐观 笑对死亡
概括文意: 本文节选自《牛虻》第三部第七章,通过对牛虻就义场面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精读讨论这些神态描写(也有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体现了一个革命者为了信仰,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誓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对死亡的不屑一顾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1.在文中找出多次描写 “牛虻的微笑”的句子,并体会他们的作用。
这里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不厌其烦的描写正是要突出主人公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和具有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革命信仰的力量。2.本文既从正面描写主人公,也从侧面描写士兵的表现,从文中找出句子并体会起作用。
都被牛虻的冷静、笑对死亡的无所畏惧所吓倒,感动了。3.统领、军曹、士兵的“发抖”“尴尬”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都很敬仰牛虻,被他的人格深深感染,对他们来说杀死牛虻是不堪忍受的恐怖。他们心底残存的人性还没有泯灭,六个士兵的慌乱说明他们完全被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所震慑和吓倒。4.六个士兵在执行死刑时为什么要流泪?课堂研讨
面对死亡牛虻的冷静,无所畏惧,坚强乐观的精神。1.读了小说《牛虻就义》,你感到最震撼最动人的或者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或最让你感动的一幕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援引课文相关内容谈一谈。牛虻指导行刑者瞄准自己,自己下令枪毙自己。其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非凡勇气、特殊品质既导致自己对死亡毫无畏惧,又征服了士兵,使他们害怕对其行刑。牛虻就义时敌我双方的心理与常情不同,而符合牛虻连敌手都征服的感人肺腑的勇气。2.有人认为在牛虻就义时,行刑者与就义者的心理显得不合常情,你的看法呢?
合作探究: 对于伏契克和牛虻面对死亡的表现,《绞刑架下的报告》和《牛虻就义》两文写来有何异同? 同:都超越了一般的视死如归的 精
神。
异:伏契克是通过一系列的镇静平
静,侧重他献身的从容自豪壮
丽感。牛虻是直接叙述其面对指
挥士兵向自己行刑的事实,表现
其令人恐惧,毫不畏惧甚至不把
死亡当死亡的非凡勇气和特殊勇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牛虻比喻主人公亚瑟的宁死不屈与逆境中坚强不屈的精神,他是当时社会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革命者的代名词。小说中牛虻说“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而牛虻是小说的主人公亚瑟的笔名,以“牛虻”作为亚瑟的笔名有什么深意?
答客诮 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於菟这些描述告诉我们:革命者不是圣人,也是有感情的,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痛苦、恐惧,也有对亲人的爱恨之情。这些描述使一个革命者的性格更丰满,也更有人情味。这些描述也更能衬托出在敌人面前革命者的微笑和嘲弄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誓死如归的精神。
请在文中找出主人公的表现,全面认识 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1、谈一谈牛虻这个人物形象的精神意义。 2、假如让你为牛虻写一个墓志铭,你将怎么写?拓展探究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合,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更富有感染力。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写一个人物形象。(150字左右)
课外作业1、读了小说《牛虻就义》,你感到最震撼最动人的或者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或最让你感动的一幕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援引课文相关内容谈一谈。 2、统领、军曹、士兵的“发抖”“尴尬”的原因是什么?          3、小说中牛虻说“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而牛虻是小说的主人公亚瑟的笔名,以“牛虻”作为亚瑟的笔名有什么深意?练习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