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就义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牛虻就义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7:22:13

文档简介

牛虻就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成绩占中游,语文成绩还算可以。两极分化现象依然存在;还没有语文能力超强的学生,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相对较差,学生没有养成读书和写日记的习惯;部分学生有贪玩、马虎的坏习惯;学生课堂上参与的广度不够。
3重点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学习红色经典名著,前几课我们已经看到了卢森堡、伏契克和邹韬奋等革命者叱咤风云的形象,接下来我们要看另外一个革命者。他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写的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牛虻。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他的情结,许多青年男女拿到小说爱不释手,挑灯夜读,为这样的一个革命者而激情澎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个人物的魅力。
活动2【导入】检查预习
找学生说自己在课下预习时总结的有关本文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老师加以补充。
1、作者介绍:艾塞尔·丽莲·伏尼契1864年出生于爱尔兰,丽莲早年丧父,从小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她在18岁时得到亲友的一笔馈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于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1889年,丽莲·伏尼契开始创作一部反映意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说,为此她曾前往意大利,到档案馆和图书馆搜集历史材料。8年以后她的小说在伦敦出版,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牛虻》。
2、作品简介:意大利青年亚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太尼里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飘泊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3、“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赶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进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果然,当“牛虻”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革命者形象。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活动3【讲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出本文的生字词及成语,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虻 镣铐 尴尬 瞳孔 挑衅 腿瘸 肺腑 打蔫儿 蔑视 忏悔 罪孽 虔诚 踉跄 沮丧 不堪设想 光明磊落 郑重其事
2.教师引导,按时间顺序记叙,文章写的是两天内发生的事件,以此把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周二开庭审判牛虻
周三牛虻英勇就义
教师根据教材“相关资料”做适当补充介绍小说前面的情节内容。
活动4【讲授】精读课文,探讨问题
1、法庭是怎么审判牛虻的?
明确:走过场。这样的审判是草率的,是荒诞可笑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牛虻面临死亡,具体表现怎么样?敌人又有何表现?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和词语加以分析。
明确:本文既从正面描写主人公,也从侧面描写士兵的表现,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不厌其烦的描写正是要突出主人公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和具有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革命信仰的力量。
活动5【活动】细节品味,理解主题
1、学生在文中找出多次描写“牛虻的微笑”的句子,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例句:“他走过时,低着头微笑着看了看那个……闻闻那新翻泥土的芳香。”“靠近大树……牛虻带着最欢欣的微笑回头看了看。”“牛虻面对他们,微笑着站好,……”“而现在牛虻还站在那里,冲着他们微笑。”“他们看到牛虻吃力地用……依然在对士兵们发笑。”等
明确:这些神态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正面体现了一个革命者为了信仰,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对死亡的不屑一顾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2、统领、军曹、士兵的“发抖”“尴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都被牛虻的冷静、笑对死亡的无所畏惧所吓倒,感动了。
3、六个士兵在执行死刑时为什么要流泪?
明确:他们都很敬仰牛虻,被他的人格深深感染,对他们来说杀死牛虻是不堪忍受的恐怖。他们心底残存的人性还没有泯灭,六个士兵的慌乱说明他们完全被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所震慑和吓倒。
4、如何理解上校最后说的那句话?
明确:上校终于舒了一口气,因为对他来说这个处决任务似乎过于艰难了,突出表现了敌人在代表正义的革命者面前的色厉内荏,从侧面表现牛虻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极大的压力,突出牛虻的精神力量之大。
活动6【活动】重点总结
鲁迅诗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请依此在文中找出主人公的表现,全面认识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例句:
(1)他怀里藏着蒙太尼里丢下的手绢,整整一夜,他一直拿着亲吻、哭泣,仿佛那是有生命的。
(2)现在,他看起来脸色苍白,毫无生气,眼睑上还有泪痕,……
(3)他的腿瘸得比往常更明显了,他重重地靠着军曹的胳膊,走得异常困难、痛苦,但他脸上所有的消沉、歉顺都无影无踪。
(4)空寂中把他压垮的幽灵似的恐惧、虚幻世界里幻象与梦境,都随着产生他们的夜消失了,……
这些描述告诉我们:革命者不是圣人,也是有感情的,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痛苦、恐惧,也有对亲人的爱恨之情。这些描述使一个革命者的性格更丰满,也更有人情味。这些描述也更能衬托出在敌人面前革命者的微笑和嘲弄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誓死如归的精神。
活动7【练习】各抒己见
读了小说《牛虻就义》,你感到最震撼最动人的或者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或最让你感动的一幕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援引课文相关内容谈一谈。
例如:面对死亡牛虻的冷静,无所畏惧,坚强乐观的精神。
面对行刑士兵的演说,忏悔仪式上怒斥牧师,调理行刑的士兵、下令枪杀自己。牛虻极尽讽刺和嘲弄,显示自己精神的强大和敌人的懦弱和胆怯。
活动8【作业】学以致用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合,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更富有感染力。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写一个人物形象(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