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6.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0:5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
让同学们学习课文后认识到:一代英雄,惨遭杀害,但他们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雕像,矗立在大地上,鲜花环绕,阳光沐浴,人们把最崇敬的感情献上。一伙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虽生犹死,都是些朽木雕成的木偶,人们投之以冷眼、蔑视与嘲笑。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他举世闻名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的作品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歇—雕像与木偶的根本区别。读了它,使我们深深热爱那些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而献出自己一切力量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们,憎恨那些集卑鄙、残暴和可耻于一身的丑类。
3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学时重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3、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插叙的作用。
4.1.2学时难点
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插叙的作用
4.1.3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绞刑架下的报告》
一、导入新课
死,对于怯懦者来说,具有无比的威胁力量。然而在英雄们面前,它却是那样地简单、平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英雄在临刑前写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伏契克(l903~1943):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1942年被捕,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1945)。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出版后己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三、题目解说
“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
五、重点研讨
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明确:从文章开头“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和“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不谨慎的行动”和“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才使我和其他同志遭到逮捕。从文中“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等句子可以看出,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心理描写。体现了“我”这个革命者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同志的安危。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明确:“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具体在文章中的地方,比较明显,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说明。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六、师生共同总结写作特色
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明确:前后呼应。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七、课堂小结
要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插叙的作用
八、布置作业
1、整理并积累生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不幸被捕
联想
无比坚贞的精神
革命家
无比坚强的意志
遭受毒打
反衬
崇高精神境界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4.2.2学时重点
卢森堡和伏契克的性格比较。
4.2.3学时难点
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以形象感人的语言风格。
4.2.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绞刑架下的报告》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
“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一棍子打下来。两棍子。三棍子。”“我感到了疼痛。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文中反复提起“死神却迟迟不来”,“可是我还没有死去”,都集中到一点:视死如归,在死神面前,不但毫无畏惧,而且心情平静。伏契克所经受的空前惨烈的拷打,生命备受摧残,忍受非人的痛苦,如果要形容、渲染一番的话,绝非难事。但伏契克始终行文简洁,干脆利落(除了个别例外),给人以拒绝形容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文风的表现,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调。那就是面对死亡和严刑,毫不在乎;即使躯体残损,在死亡的边缘之时,也是无动于衷,宁静致远。
可见:《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则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以形象感人。
三、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语言风格比较:
《狱中书简》:描述景物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
《绞刑架下的报告》: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