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伏契克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正确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企盼。
3教学过程
走进文本
1、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形式,(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主要特点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具有高尚的真实性,但在细节上也可做适当的艺术加工。
2、相关链接
《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记叙被捕时的情形。
3、作者简介
伏契克(1903—1943)捷克作家。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文本对话
课题解说
“绞刑架下”形象的点明了写作的地点—法西斯监狱,“报告”点明该部作品的纪实性,同时赞美了一个共产党人现身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读一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加出行文中的难以识记、难以理解、难以朗读的字或词。读后将标加的字词在练习本上书写两遍。
自学检测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跛脚(
)
斟茶(
)恪守(
)
濒临(
)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liǔ(
)
jǐn慎(
)
chān扶(
)乱chuài(
)
③根据意思归纳出词语
A严格遵守(
)
B形容动作、变化等每隔一定时间停止一会儿。(
)
C对外界的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
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是
,
(国)作家。选入课本的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理一理
1、根据你对课文的感知,试用一句话概述文章讲述了事。(力求精炼)
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
2、根据你对行文内容的概括,试将该事件划分三个情节,并把每一情节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内容。(限用2个字)
第一部分为保护同志,“我”挺身而出,被捕
第二部分饱受各种严刑酷打
第三部分奄奄一息的“我”被投进监狱
议一议
1、速度课文,思考行文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试着将它找出来。(在课本中标记)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2以“我认为伏契克是一个_________的人,是因为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从文章的内容细节中把握人物的形象
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品一品
1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2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明确:敌人说:“你没有心。”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两句对话。
敌人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伏契克不仅毫不屈服,而且无一声喊叫,表现得十分平静;敌人不可思议,束手无策,其心指生理上的心;伏指心灵品质,决不出卖同志、背叛事业的无比坚贞的精神,宁愿自身受遍苦刑决不示弱的无比坚强的意志。
英雄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并不是对一切没有感情,正因为他对同胞有太深的情感,才这样义无反顾地去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只不过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他和纳粹的感觉构成了反差。当护士问他什么地方痛时,他的感觉是:
这时我感觉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
但是,纳粹分子说:
你没有心。
作为一个被折磨得昏昏沉沉、几乎失去感觉的人,这时却十分清醒起来:
“呵,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这是文章的点题之句。虽然在肉体上被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精神上却拥有优势,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却感到了自豪。英雄不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而是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思想,有信念,有意志的人,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不但能够抒情,而还把他的幽默和冷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1)相关语句:
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
一点钟。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
三点钟。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自觉的战士、清醒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包括热爱生活却又自觉牺牲,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为他人幸福生活而受难献身等崇高思想;也不无悲壮情怀。
作者是一位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清醒的革命家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首先,这些联想同样表现了作者的镇定、意志力,受难、献身的从容感。其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作者是深知活着之美好的人;正是这样,其自觉自愿的牺牲就带着一种内心的崇高感。再次,这是作者宁愿自己受苦受难直至牺牲也不让他人遭罪的思想境界的体现。文章前头有详细的交待,作者本来可以避免后来的苦刑,但为了保护其他同志,他选择了受难之路。因此,每次遭受毒打时他联想到依然宁静平和生活着的人们,他内心的欣慰感正是这一崇高精神境界的展现。第四,也似乎在告诉人们,反法西斯战士们的受难正是为了自己民族的人民能好好地生活。第五,上述种种也不无悲壮情怀,尤其这些联想告诉读者,人们并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宁静平和生活,他们的先锋战士正在遭受苦难。
6.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明确:前后呼应。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拓一拓
1、如果你见到受刑后的伏契克,你会对他说什么?
2、如果请你给革命烈士伏契克的墓碑上写几个字,评价他伟大的一生,你会写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坚强不屈的革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