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静默草原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静默草原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1: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静默草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及人生哲理。
2.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2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静默草原》是一篇意味隽永的抒情散文,里面的许多语句难以理解,值得品味。学习本课,应紧扣草原的特点、感受、情感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应适时的做好点拨和明确。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应是课堂的主旋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什么地方去 为什么?
生:我们想去……因为……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在鲍尔吉.原野的带领下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吧!
活动2【讲授】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作者介绍
当我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尔吉 原野。
鲍尔吉 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已出版散文集《草木山河》等数十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报告等均多次获奖。
活动3【活动】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利用字典扫除读音障碍)
重点掌握下面加粗字的读音:
前瞻(

簇(
)立
迥(
)然
穹(
)庐
长鬃(
)摩挲(
)咆哮(
)处境(
)
2.请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没读准的字词)
读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点评,尤其鼓励学生大胆点评。(可从声音的洪亮、语速的快慢、语气的
强弱、朗读的情感等方面来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二)读懂课文,理解探究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感知课文。
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
摩挲:用手抚摩。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穹庐:借指天空。
2.细读课文,想想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草原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对草原的感受是什么?
描写草原特点的句子:
(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人为一组也可两人为一组),汇报学习成果。
生1:“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生2:“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草原的风景看不尽。”
生3:“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生4:“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生5:“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所有的……微不足道。”
生6:“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活动4【练习】
给下面加粗字的读音:
前瞻(

簇(
)立
迥(
)然
穹(
)庐
长鬃(
)摩挲(
)咆哮(
)处境(
)
活动5【测试】
一、基础测试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前zhān(  )  jiǒng(  )然不同  摩suō(  )
咆哮(  )(  )  面颊(  )  衣襟(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换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璧或雾色中的淡蓝。
B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
C
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竞然如此缈小与微不足道。
D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既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和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
B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
C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从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D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虽然有风也听不到啸声。
4.文中用到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请根据原文在括号中填入“看”的同义词:
(1)站在草原上,你勉力(    ),或回头向后(    ),都是一样的风景。
(2)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    )。
(3)蒙古人(    )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
(4)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    )未来。
除此以外,你还能想起“看”的哪些同义词,请在下面写出几个来:
5.判断下面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B
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C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D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
二、理解运用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衡
快20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课本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像一条终于跳过龙门的鲤鱼,像那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的一直漫到天边,我不由想起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古老民歌。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汽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一条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严严实实,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而这绿底子上又不时钻出一束束金色的柴胡和白茸茸的香茅草,远望金银相错,如繁星在空。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扬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当年26岁的王洛宾云游到这里,只因那个17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的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而去,他就痴望着天边那一团火苗似的红裙,脑际闪过一个美丽的旋律——在那遥远的地方。
天才之作总是合天时地利之灵气,妙手偶得。如王羲之的《兰亭记》,如罗丹的《思想者》。据说《蓝色多瑙河》是约翰 斯特劳斯在餐桌上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还差一点被妻子洗掉。卓玛确有其人,是一个牧主的女儿。当时王洛宾在草原上采风,无意间捕捉到她的倩影,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就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我突然想到这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相通。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的。因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鲜花的盛开,如故人的邂逅;逝去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去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陈毅论国画艺术有诗云:“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往。”王洛宾真不愧为音乐大师,对于天地间和人心深处的美丽,做到“提笔撮其神,一曲皆留往”。-他偶至一个遥远的地方轻轻哼出一首歌,一下子就幻化出一个叫我们无法逃脱的光环,美似穹庐,笼盖古今,直到永远。
6.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2)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
7.第2段中,作者写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像一条终于跳过龙门的鲤鱼,像那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作者以“鲤鱼”、“唐僧”自比,表达了那一霎间的什么感情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
8.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动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扬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
漫:
闪:
9.阅读第5段文字,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美 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_____是美的,如_______,如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美的,如_______,如_______。
10.试体会本文题目“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的韵味。
活动6【作业】
罗丹说:“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鲍尔吉·原野以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眼中的草原的特点,表达了蒙古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你爱自己的家乡吗?能否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一段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