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就义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牛虻就义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1: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牛虻就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
4.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2重点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我们已经看到了卢森堡、伏契克和邹韬奋等革命者叱咤风云的形象,接下来我们要看另外一个革命者。他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写的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牛虻。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他的情结,许多青年男女拿到小说爱不释手,挑灯夜读,为这样的一个革命者而激情澎湃。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个人物的魅力。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
活动3【活动】作者简介
伏尼契(1864-1960),生于爱尔兰科克市。父亲是数学家,在她不满周岁时去世,全家后来迁居英国伦敦。她于188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1887年在伦敦结识了不少流亡的革命者,其中以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夫钦斯基对她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她曾侨居俄国两年,回到伦敦后参加了流亡者创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工作。1892年与波兰流亡者米哈伊·伏尼契结婚。
1897年,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在伦敦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意大利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主人公“牛虻”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青年,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识破了天主教会的虚伪,愤然出走,经历无数磨难,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被捕后英勇不屈,从容就义。《牛虻》在中国和前苏联拥有广大的读者,但在英国和西方世界却受到冷落。
伏尼契还写过带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奥丽维亚·拉塔姆》,叙述“牛虻”出走后的经历的《中断了的友谊》等。她晚年移居美国,直至去世。
活动4【活动】课堂研读:
1.学生阅读全文,标示段号。
2.教师引导,明确:按时间顺序记叙,文章写的是两天内发生的事件。
周二
开庭审判牛虻
周三
牛虻英勇就义
教师根据教材“相关资料”做适当补充介绍小说前面的情节内容。
3.学生交流:谈感受最深的地方。
例如:
(1)面对行刑士兵的演说
(2)忏悔仪式上怒斥牧师
(3)调理行刑的士兵、下令枪杀自己。
牛虻极尽讽刺和嘲弄,显示自己精神的强大和敌人的懦弱和胆怯。
4.学生在文中找出多次描写“牛虻的微笑”的句子,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例句:“他走过时,低着头微笑着看了看那个……闻闻那新翻泥土的芳香。”“靠近大树……牛虻带着最欢欣的微笑回头看了看。”“牛虻面对他们,微笑着站好,……”“而现在牛虻还站在那里,冲着他们微笑。”“他们看到牛虻吃力地用……依然在对士兵们发笑。”等
明确:这些神态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正面体现了一个革命者为了信仰,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5.本文既从正面描写主人公,也从侧面描写了士兵的表现。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例句:“统领、他的侄子……他们都有些局促不安”
“牛虻面对他们,微笑着站好,枪在士兵们的手中不住地抖动着。”“士兵们不由得呻吟起来。……他们被突如其来的恐惧抓住……他们神情沮丧地听着……一边还呆呆地、惊恐地看着那个被他们开枪射杀但不知怎么回事还没死的人。”“统领……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变得异常沮丧,不敢看一眼那个可怕的人形站着。”“又是一阵乱七八糟的枪响,那排士兵竟乱作一团,簌簌发抖。他们眼睛发狂……”等
明确:这里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不厌其烦的描写正是要突出主人公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和具有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革命信仰的力量。
5.问题研讨:法庭是怎样审判牛虻的?
明确:走过场。这样的审判是草率的,是荒诞可笑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6.法庭审判这一个情节也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学生在文中找出并尝试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