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就义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牛虻就义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1: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牛虻就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
4.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
2学情分析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
3重点难点
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4教学过程
预习方案:
1.
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反省(

但愿(

满不在乎(

牛虻(

郑重其事(

照例(

镣铐(

尴尬(

一本正经(

局促不安(

罪孽(

突如其来(

沮丧(

咒骂(

簌簌发抖(

蠕动(

虔诚(

勉强(

呻吟(

恍惚(

轻蔑(

忏悔(

挑衅(

忿怒(

腿瘸(

光明磊落(

感人肺腑(

铁锹(

哽咽(

心安理得
2.
从下列的词语中选择四个写一段话。要求要围绕一个话题,中心要明确。
心安理得
满不在乎
郑重其事
突如其来
虔诚
光明磊落
感人肺腑
参考答案
1.xǐng
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yuàn只希望;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méng
人名;严肃认真地对待事情;按照已有的例子;
liào
kào手镣和脚铐;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形容很规矩,很庄重;cù拘谨不自然;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过;突然发生;jǔ灰心失望;zhòu用恶毒的话骂;sù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rú像蚯蚓爬行那样动;qián
恭敬而有诚意;qiǎng能力不够,还尽力做;shēn
yín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huǎng
hū神志不清;miè轻视,看不起;chàn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xìn挑起嫌隙或争端;fèn愤怒;qué行走时身体不稳;lěi心地正大光明;fèi
fǔ使人内心感动;qiāo一种农具;gěng
yè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2.学生按要求完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略。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我们已经看到了卢森堡、伏契克和邹韬奋等革命者叱咤风云的形象,接下来我们要看另外一个革命者。他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写的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牛虻。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他的情结,许多青年男女拿到小说爱不释手,挑灯夜读,为这样的一个革命者而激情澎湃。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个人物的魅力。
一、作者简介
伏尼契(1864-1960),生于爱尔兰科克市。父亲是数学家,在她不满周岁时去世,全家后来迁居英国伦敦。她于188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1887年在伦敦结识了不少流亡的革命者,其中以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夫钦斯基对她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她曾侨居俄国两年,回到伦敦后参加了流亡者创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工作。1892年与波兰流亡者米哈伊·伏尼契结婚。
1897年,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在伦敦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意大利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主人公“牛虻”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青年,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识破了天主教会的虚伪,愤然出走,经历无数磨难,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被捕后英勇不屈,从容就义。《牛虻》在中国和前苏联拥有广大的读者,但在英国和西方世界却受到冷落。
伏尼契还写过带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奥丽维亚·拉塔姆》,叙述“牛虻”出走后的经历的《中断了的友谊》等。她晚年移居美国,直至去世。
(二)课堂研读:
1.学生阅读全文,标示段号。
2.教师引导,明确:按时间顺序记叙,文章写的是两天内发生的事件。
周二
开庭审判牛虻
周三
牛虻英勇就义
教师根据教材“相关资料”做适当补充介绍小说前面的情节内容。
3.学生交流:谈感受最深的地方。
例如:
(1)面对行刑士兵的演说
(2)忏悔仪式上怒斥牧师
(3)调理行刑的士兵、下令枪杀自己。
牛虻极尽讽刺和嘲弄,显示自己精神的强大和敌人的懦弱和胆怯。
4.学生在文中找出多次描写“牛虻的微笑”的句子,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例句:“他走过时,低着头微笑着看了看那个……闻闻那新翻泥土的芳香。”“靠近大树……牛虻带着最欢欣的微笑回头看了看。”“牛虻面对他们,微笑着站好,……”“而现在牛虻还站在那里,冲着他们微笑。”“他们看到牛虻吃力地用……依然在对士兵们发笑。”等
明确:这些神态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正面体现了一个革命者为了信仰,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5.本文既从正面描写主人公,也从侧面描写了士兵的表现。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例句:“统领、他的侄子……他们都有些局促不安”
“牛虻面对他们,微笑着站好,枪在士兵们的手中不住地抖动着。”“士兵们不由得呻吟起来。……他们被突如其来的恐惧抓住……他们神情沮丧地听着……一边还呆呆地、惊恐地看着那个被他们开枪射杀但不知怎么回事还没死的人。”“统领……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变得异常沮丧,不敢看一眼那个可怕的人形站着。”“又是一阵乱七八糟的枪响,那排士兵竟乱作一团,簌簌发抖。他们眼睛发狂……”等
明确:这里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不厌其烦的描写正是要突出主人公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和具有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革命信仰的力量。
5.问题研讨:法庭是怎样审判牛虻的?
明确:走过场。这样的审判是草率的,是荒诞可笑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6.法庭审判这一个情节也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学生在文中找出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三)课堂小结: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更富有感染力。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个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看到了一个革命者为了信仰,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以及具有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革命信仰的力量。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二)课堂研讨: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鲁迅在《答客诮》一诗中的两句。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主人公的表现,全面认识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例句:
(1)他怀里藏着蒙太尼里丢下的手绢,整整一夜,他一直拿着亲吻、哭泣,仿佛那是有生命的。
(2)现在,他看起来脸色苍白,毫无生气,眼睑上还有泪痕,……
(3)他的腿瘸得比往常更明显了,他重重地靠着军曹的胳膊,走得异常困难、痛苦,但他脸上所有的消沉、歉顺都无影无踪。
(4)空寂中把他压垮的幽灵似的恐惧、虚幻世界里幻象与梦境,都随着产生他们的夜消失了,……
明确:这些描述告诉我们:革命者不是圣人,也是有感情的,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痛苦、恐惧,也有对亲人的爱恨之情。这些描述使一个革命者的性格更丰满,更有人情味。这些描述也更能衬托出在敌人面前革命者的微笑和嘲弄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小结:
文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融合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形象。
(四)课堂练习:
尝试把小说情节改编为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