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囚
歌
学
习目
标
1.知识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诗歌。2.过程方法: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学习叶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重
点难
点
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法选择
学导式教学法、诵读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诗歌按要求预习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时
数
1课时
教学时数
第
1
课时
备课总数
第
28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1.导言: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歌曲《英雄赞歌》,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是叶挺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2.揭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结合诗歌学法及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学法导航: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相关资料解题并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听课文录音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
理解赏析:逐节朗读诗歌思考讨论问题,深入理解诗意。
4.深入探究:诗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及全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5.背诵诗歌。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1.作者及背景: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2.听课文录音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理解赏析:(讨论交流发现、提出的问题)
1.
听歌曲,用心体会歌中体现的英雄精神,听导言,初步感受英雄形象,产生求知的欲望。2.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3.看屏幕,明确学习任务及诗歌学习方法4.自主查找。5.朗读诗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探究,质疑问难。6.回答补充,了解课题、作者及背景。7.
听录音,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
1.
播放歌曲《英雄赞歌》,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入新课,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多媒体出示目标引导明确3.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4.巡视督察。5.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探究。发现问题,及时点评。6.多媒体出示作者、课题解读及背景。7.播放录音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第一节中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2)第二节中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做出怎样的回答?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3)第三节中“地下的烈火”
“活棺材”分别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决定怎么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4)请概括每节诗意及表现手法(见板书)。4.深入探究:①诗中有两个“自由”,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②作者要什么样的自由,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个“自由”是躯体的自由,是国民党反动派给予的所谓的“自由”;第二个“自由”是真正的自由,是身心与灵魂的自由。表达了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5.背诵诗歌。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当堂训练1.多媒体出示《当堂检测》。2.结合《当堂检测》中的《课后习题二》小结诗歌,并进行思想教育: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板书设计:敌人进行诱降(对比、比喻)
视死如归囚
歌
面对诱降的抉择
勇于献身立场坚定坚贞不屈(比喻)
8.交流思考讨论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9.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10.背诵诗歌。11.学生再次发现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更正。12.自主练习,回答明确。13.回顾感悟,受到思想的启迪。
8.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补充明确。同时多媒体出示。9.指名回答,教师点拨引导,补充明确。同时多媒体出示。10.检查背诵。1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12.多媒体出示,指名回答。13.小结诗歌,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作业设置
1.默写诗歌。
2.抒写真情。(详见多媒体)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A/B/C/D)
检查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