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余秋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的概况。
2、掌握余秋雨散文“人文山水”的特点。
3、掌握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2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学习上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会不定时的关爱学生,做学生进步的欣赏者,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及时给学生鼓励、表扬,呵护他们的那一份来之不易的成功。
3重点难点
1、掌握余秋雨散文“人文山水”的特点。
2、掌握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三峡
同学们 ,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能不能说一说你最想去的理由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三峡的壮美风景吧,展示图片,区分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下文讲解“人文山水”做好铺垫。
活动2【活动】预习自测
1、作者及作品介绍。
2、生字词处理。
活动3【讲授】探究
一、文章分三个部分,一句话概括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二、跳读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在关于“白帝城”的深思中,余秋雨以为“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具有“两个主题”。谈谈你的理解。2.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李白们” , “刘备们”分别指什么呢?3.文中说“这里透漏了一个民族的饥渴”,在这里饥渴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在文中找到问题出处并跳读该段落,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三、第二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力度和美色”,重心落在关于神女峰的解读上面。赞颂了自然力的杰作,称三峡是自然力“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
学生自由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神女峰的感受。
四、自主探究第三部分:
1.作者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屈原等名人?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学生在文中找到问题出处并跳读该段落,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活动4【活动】比较探究
作为游记散文,余秋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特点?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余秋雨笔下的三峡风光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在本文中,作者选择了白帝城、神女峰、王昭君和屈原的故里等几个具人文气息的景点,以文学的历史情怀描绘了三峡的雄壮瑰丽,更表达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赞美。
活动5【活动】探究文章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本子上展示。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收获了什么?
课件17张PPT。三 峡余秋雨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所写的《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目前已被公认为全世界华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
朝(cháo)觐(jìn):朝见。
绝唱: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
挚(zhì):诚恳。
风姿绰约:风度姿态柔美的样子。
先见之明:有先看清问题的眼力。
心扉(fēi):指人的内心。读读 记记预习检测 我能行
文章分三个部分,一句话概括分别写了什么?一、白帝城的历史承载和灿烂的诗歌。
二、三峡的特点、神女峰的传说。
三、三峡边出生的文化名人。
跳读读课文第一部分并回答:1.在关于“白帝城”的深思中,余秋雨以为“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具有“两个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2.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李白们” , “刘备们”分别指什么呢?
3.文中说“这里透漏了一个民族的饥渴”,在这里饥渴指的是什么呢巫山神女峰探究第二部分“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
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力度和美色”,重心落在关于神女峰的解读上面。赞颂了自然力的杰作,称三峡是自然力“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自主探究第三部分:1.作者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屈原等名人?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游记散文,余秋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特点?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余秋雨笔下的三峡风光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在本文中,作者选择了白帝城、神女峰、王昭君和屈原的故里等几个具人文气息的景点,以文学的历史情怀描绘了三峡的雄壮瑰丽,更表达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赞美。探究文章主旨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他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 余秋雨《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