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余秋雨)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峡(余秋雨)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8:56:38

文档简介

三峡(余秋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学者余秋雨。 2.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3.感悟作者对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学情分析
本人 所带班级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在课 的设计上,我的进度放的较慢。
3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2.感悟作者对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
活动2【讲授】学习作者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活动3【讲授】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1.人文历史与自然景点相互结合 在一起。 2.人文山水。 3.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活动4【讲授】分析课文
文章脉络清晰,由三部分正文组成。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梦里,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小结: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活动5【活动】讨论人文山水的体现
分析第一部分,以课件为主。
活动6【练习】分析第一部分
1.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三峡十五年的主要异同点。 答: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活动7【活动】小节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尽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活动8【作业】反思
学习余秋雨的散文,对于初二的学习有点困难,但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关键在于学习课文前,简单学习了他散文的特点,学生心里有方向,在学习时理解就不怎么困难了。
课件24张PPT。三 峡余秋雨导入你到过三峡吗?三峡工程的“大功告成”使得天造地设的美丽三峡只能储藏在人们的记忆里。在“三峡”逝去的日子里,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记叙中,寻觅其影子。余秋雨曾经为我们提供过一副影像。 秋风秋雨愁煞人
石破天惊斗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把诗的想象和散文的智慧,把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水乳交融地结合成艺术的形象。让情感和智慧交融其间。给自然景观赋予人文性的内涵。此外,余秋雨曾说:他把已经弄明白的思想,交给课堂;把可能弄清楚的思想教给学术论文。而把不十分清楚的思想,交给散文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他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主探究,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在关于“白帝城”的深思中,余秋雨以为“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具有“两个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2.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李白们” , “刘备们”分别指什么呢?
3. “一个民族的饥渴”中的“饥渴”是指什么?
4. “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一句中的“最湍急的诗”应当怎样理解?背景: 公元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连连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
他亲自带军出征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最后终于在白帝城病故。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白帝城
1.在关于“白帝城”的深思中,余秋雨以为“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具有“两个主题”。谈谈你对“两个主题”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写道,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具有两个主题,那是指:“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作者认为,白帝城的存在记录着人类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尤其是通过对李白的歌颂,传达出他对人文精神的强烈向往与追求。 2.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李白们” , “刘备们”分别指什么呢?借代。 “李白们”指充满诗情的豪迈的诗人们;“刘备们” 指发动战争,争逐山河主宰权的统治者
3. “一个民族的饥渴”中的“饥渴”是指什么?指的是精神文明的食粮
指最有震慑力的激情澎湃的精神食粮4. “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一句中的“最湍急的诗”应当怎样理解?合作探究: 文章开篇就说:“顺三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这个开头说的是白帝城,首先因为白帝城云雾缭绕的景致美,更重要的是因为李白为白帝城留下了千年浪漫,而刘备留下了千年惆怅,所以白帝城作为作为三峡的开头为三峡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与追思的浪漫。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白帝城是三峡的西端。作者先以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少年时对李白诗句中“白帝”的“误解”;然后借游览时听到的“白帝托孤”的乐曲声,引出自己对白帝城“两个主题”的思考。作者认为白帝城的存在记录着人类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而通过对李白的歌颂,更传达出他对人文精神的强烈向往与追求。诗人的生命,文化的生命才是永恒的。 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力度和美色”,重心落在关于神女峰的解读上面。写三峡的“力度和美色”,作者抓住“汇聚”、“浓缩”这一特点,赞颂了自然力的杰作,称三峡是自然力“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作为长约200公里的“惊吓”过程中的“一点安慰”,神女峰被人们倾注了无数“最瑰丽”的想象,也成为作者议论的重点,作者借助神女峰表达了对于“健全的个体生命”的呼唤。对于神崇拜的剖析,对于文化崇拜的思索。自主探究第三部分:1.作者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屈原等名人?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请以第一部分为例加以说明。



里 屈


里 1.作者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屈原等名人? 是为了增加三峡的历史异彩。如果单写三峡景色,就显的过于单调,就是为写景而写三峡了。增加了历史名人,也为三峡增添了神韵。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向自己也向人们提出了“了解”三峡的问题。通过“舱内”的“先见之明”者的自足与淡漠,与外国游客的“声声惊叫”的对比,通过对王昭君、屈原等人的精神气质的赞扬,作者将自己对三峡的“了解”进一步推向深入:三峡是自然力的杰作,也是人类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三峡孕育着“拚着全力流注四方”的人们去开创历史,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为游记散文,余秋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特色?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余秋雨笔下的三峡风光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在本文中,作者选择了白帝城、神女峰、王昭君和屈原的故里等几个在三峡中最具人文气息的景点,来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味。他以文学的历史情怀描绘了三峡的雄壮瑰丽,更表达出对个体生命的观照,和对中国文化生命的观照,因此,本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合作探究: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所写的三峡的主要异同点。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A.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B.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C.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小结: 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尽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