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余秋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余秋雨的的成就;重点是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2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2、难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教学过程
一、导学领航 你到过三峡吗?三峡工程的“大功告成”使得天造地设的美丽三峡只能储藏在人们的记忆里。在“三峡”逝去的日子里,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记叙中,寻觅其影子。余秋雨曾经为我们提供过一副影像。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 家、 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学术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等。1992年散文集《 》出版后,一时风行海内外。随后他的《 》《霜冷长河》《 》《行者无疆》等散文集,继续掀起余秋雨散文热。
2、自由朗读课文
3、给下列红色字体的字注音虔诚( ) 熔铸( ) 庇佑( ) 驰骋( )悄然( ) 朝觐( ) 冗长( ) 蠕动( )汲足( ) 渊薮( ) 风姿绰约( )
4、整体感知
(1)、标明段序。(2)、本文脉络清晰,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3)、画出每一部分的自然景观以及作者对于相关历史文化的深邃思索。
三、合作探究
1、文章三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们是怎样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2、“一个民族的饥渴”中的“饥渴”是指什么?3、“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一句中的“最湍急的诗”应当怎样理解?4、试比较《黄山记》和余秋雨《三峡》的不同。
四、拓展延伸 与李白、郦道元诗文的重点相比,余秋雨散文的表达重点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尽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六、测评达标
1.余秋雨的《三峡》收入哪一本散文集?(单项)A.《千年一叹》 B.《山居笔记》 C.《文化苦旅》 D.《霜冷长河》
2.作者说外国游客终究不会真正了解三峡,原因是()A.外国人游三峡,无法观赏三峡瑰丽奇景B.外国人以小观大,如何真正了解三峡的壮阔C.由於语言的隔阂,使外国人游三峡,只是走马看花D.外国人只懂得赞叹美景,对于和三峡有关的传说和历史文化,知之甚少.
3.余秋雨强调,白帝城本来就熔铸两种声音,其中“对自然美的朝觐”指的是()A.诗人的行吟 B.帝王的悲剧 C.忠臣的投江 D.神女的凄美.4.余秋雨《三峡》中引用了《寻李白》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首诗是谁的作品? (单项)A.余光中 B.白先勇 C.贾平凹 D.金庸
5.余秋雨《三峡》引用诗句“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出自舒婷的哪一首诗?(单项)A.《致橡树》 B.《绝响》 C.《诗与诗人》 D.《神女峰》6.余秋雨的山水游记中,往往引证许多史料,下列( )为《三峡》一文中所举用的文化素材。
A.刘备白帝托孤 B.楚襄王与神女巫山云雨之会 C.屈原怨怼沉江 D.昭君悲怨出塞 E.项羽垓下悲歌.
7.余秋雨强调,白帝城本来就熔铸两种声音,两番神貌,下列属之的有( ) 。
A.李白与刘备 B.童年的幻想与生命的潜藏
C.诗情与战火 D.豪迈与沉郁
E.对自然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课件15张PPT。三 峡余秋雨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的的成就;重点是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2、比较明确徐迟《黄山记》和余秋雨《三峡》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
3、明确余秋雨对于“三峡”这一自然景观及三峡其中的景观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及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索;
4、背诵第一部分5~7段,第二部分第3段;点拨段落内部语句之间的关系,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巧妙记诵。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填空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
家、 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学术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等。1992年散文集《 》出版后,一时风行海内外。随后他的《 》《霜冷长河》《 》《行者无疆》等散文集,继续掀起余秋雨散文热。文艺理论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二、给下列红色字体的字注音
虔诚( ) 熔铸( )
庇佑( ) 驰骋( )
悄然( ) 朝觐( )
冗长( ) 蠕动( )
汲足( ) 渊薮( )
风姿绰约( ) qián zhù bì chěng qiǎo jìnrǒng rújí sǒuchuò三、整体感知1、标明段序。
2、本文脉络清晰,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3、画出每一部分的自然景观以及作者对于相关历史文化的深邃思索。我来归纳,文章每段的意思是:一、白帝城的历史承载和灿烂的诗歌。
二、三峡的特点、神女峰的传说。
三、三峡边出生的文化名人。合作探究:1、文章三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们是怎样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
2、 “一个民族的饥渴”中的“饥渴”是指什么?
3、 “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一句中的“最湍急的诗”应当怎样理解?
4、试比较《黄山记》和余秋雨《三峡》的不同。1、文章三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们是怎样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
①作者游历时经过了白帝城、神女峰、
王昭君、屈原的故地等文化景点,三部
分体现了全文的行踪线索,使三部分成
为一个整体。
②三部分都反映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层思
考,使本文含蓄而富有神韵,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聚的特点。 3. “一个民族的饥渴”中的“饥渴”是指什么?指的是精神文明的食粮
指最有震慑力的激情澎湃的精神食粮4. “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一句中的“最湍急的诗”应当怎样理解?2、试比较《黄山记》和余秋雨《三峡》的不同。
徐文:写景散文,描绘赞美祖国山水风光美景。
余文:文化散文,思索审视与自然景观相联系
的历史文化,实际是文化寻根。徐文:写景状物,极尽用词的能事,浓墨重彩描述。
余文:文化思索,不选择用描述的词汇为山川增色。拓展延伸: 与李白、郦道元诗文的重点相比,余秋雨散文的表达重点是什么?测评达标:1.余秋雨的《三峡》收入哪一本散文集?(单项)
A.《千年一叹》 ?? B.《山居笔记》 ?? C.《文化苦旅》 ?? D.《霜冷长河》
2.作者说外国游客终究不会真正了解三峡,原因是()
A.外国人游三峡,无法观赏三峡瑰丽奇景
B.外国人以小观大,如何真正了解三峡的壮阔
C.由於语言的隔阂,使外国人游三峡,只是走马看花
D.外国人只懂得赞叹美景,对于和三峡有关的传说和历史文化,知之甚少.
3.余秋雨强调,白帝城本来就熔铸两种声音,其中“对自然美的朝觐”指的是()
A.诗人的行吟 B.帝王的悲剧 C.忠臣的投江 D.神女的凄美.4.余秋雨《三峡》中引用了《寻李白》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首诗是谁的作品? (单项)
A.余光中??? ?B.白先勇 ????C.贾平凹? ??D.金庸
5.余秋雨《三峡》引用诗句“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出自舒婷的哪一首诗?(单项)
? A.《致橡树》 ? B.《绝响》?? C.《诗与诗人》 D.《神女峰》
6.余秋雨的山水游记中,往往引证许多史料,下列( )为《三峡》一文中所举用的文化素材。A.刘备白帝托孤 B.楚襄王与神女巫山云雨之会 C.屈原怨怼沉江 D.昭君悲怨出塞 E.项羽垓下悲歌.
7.余秋雨强调,白帝城本来就熔铸两种声音,两番神貌,下列属之的有( ) 。 A.李白与刘备 B.童年的幻想与生命的潜藏 C.诗情与战火 D.豪迈与沉郁 E.对自然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