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黄山记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3:4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山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勾勒黄山美景的手法,懂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体会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2学情分析
《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散文佳作。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是一篇比较·探究文章。比较·探究模块所选文本在主题单元内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精读课文教学的延伸,又是拓展课文教学目标达成课内自读学习的重要训练篇目。在教学中,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字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第二课时常常是教师设计几道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通过交流研讨,共同合作解决问题,阅读效果十分显著。
3重点难点
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
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
2.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3.
欣赏本文的谋篇布局和大手笔的写法。
4.1.2学时重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4.1.3学时难点
欣赏本文的谋篇布局和大手笔的写法。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黄山记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屏幕上显示黄山风景镜头,引发学生兴趣。用诗句激发学生情感,导入课文。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片,教师讲解有关黄山的情况:黄山是我国东南的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境内,景色瑰丽奇伟,有名可数的有七十二峰,最具特色的景物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因此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活动2【讲授】黄山记
⒈教师明确自读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理解课文。
(1)学生整理本课生字词,并通过练习题互测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自己整理字词,培养其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在互测的过程中能够查漏补缺,当堂掌握基础知识。
煞费心机(shà)
倏来倏去(shū)
扑朔迷离(shuò)
绮丽(qǐ)
悭吝(qiān)
菡萏(hàndàn)
糗(qiǔ)
氤氲(yīnyūn)
喑呜(yīn)
叱咤(zhà)
款步(kuǎn)
(2)学生根据课下所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报告文学家。其作品《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享誉文坛,散文集有《徐迟散文选集》。
(3)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读全文,总结出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概括各部分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表达能力。学生第一次可能概括得不够准确,第二次能概括得较准确但语言可能不简练,第三次能够达到语言简练。
第一部分:总写黄山的天造胜境。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的经过和感受。
第四部分:写黄山的奇幻景色。
(4)炼句,尽可能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各部分内容,并将其连缀成一首诗。
把段意变成诗句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诗句当中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锤炼语言的能力。

黄山胜景天造就②千古黄山几人登
③今登天都寻常事④天下奇景数黄山
⒉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明确鉴赏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学习,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学习结果。
(1)教师出示第一部分思考题:
①这一部分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它们体现出了黄山景物的什么特点?
②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布置黄山?
③作者写大自然创造了黄山,体现了他对大自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各小组相互补充,共同解决: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问题。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其协作精神。在完成过程中可能小组内完成得不够准确,但经过各小组相互补充,最后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提示、点拨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①作者写了黄山的群峰、云雾、奇松、飞禽走兽、植物和摄身光。
描写景物的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高风峻谷、鼎足而立、扑朔迷离、绮丽多彩、天下罕见、稀世、神奇、极罕见等,这些词体现了黄山“险”和“奇”的特点。
②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
③作者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3)第二部分,小组间互相提问,主要问题有:
第二部分较简单,可让小组互相提问,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①从古至今有哪些人曾攀登过黄山?
②作者写古人登黄山的历史有何作用?
(4)学生回答,共同完成答案:
①黄帝曾登光明顶,李白、吴翰林登莲花峰,元明清许多旅行家曾登,但多数没有登上去。
②衬托黄山的险峻的绝景。
活动3【作业】黄山记
⒈小组合作,搜索有关黄山的图片,并配合第四部分的课文制作成配图朗读。
⒉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训练题。
(作业1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作业2旨在巩固基础知识。)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⒈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表达能力。
3.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4.2.2学时重点
⒈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⒉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景特点。
4.2.3学时难点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黄山记
检查课下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介绍课下学习结果:作者在文中第四部分介绍了哪些景物。
活动2【讲授】黄山记
(一)小组研讨两个问题:
这一部分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地方,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体会并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学生通过问题能够较容易地总结出文章主旨。
①将作者一行人的登山经过和古人作比较,看看情况有什么不同,并找出情况不同的原因。(可从课文当中划出一些描写古今登山情况的句子来进行比较)
答案:和古人相比,作者一行人很容易就登上了黄山,这是因为现在的黄山已经被黄山的探索者和开发者所征服。
②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抒情的内容,总结作者所抒之情。
答案:作者借景抒情,讴歌新时代和劳动人民征服黄山、开发黄山、利用黄山、建设黄山的壮举。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搜索到的图片,进行配图朗读,共同欣赏对第四部分的黄山奇景的描写。配图朗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1)学生欣赏课文,体会文章所抒之情。小组内交流。
(2)欣赏文章语言,注意找出其中所用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交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赏的体会。
(3)学生欣赏后教师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好?提示学生总结原因: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热爱黄山的美景。②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③谋篇独具匠心。
通过鉴赏及分析后,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及谋篇布局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
(三)比较《黄山记》和《三峡》写作特点有何不同?
1.《黄山记》写作特点:
(1)写作手法:
①联想和想像的运用:由写自己登山联想到古人登山之难;总写黄山景色时想像大自然布置黄山的种种景物,写云海时想像自己在海中航行。
②衬托手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情。文中写的黄山的景物是那样的险峻奇伟,然而,它还是被征服了,恰恰衬托了人的力量的伟大。写历史上许多人攀登黄山但成功的很少,通过古人登山之难衬托当代人的伟大。
(2)文章立意:
黄山记,实际上记的是那些征服黄山的勇敢者,记的是那些把黄山胜景让每一个人都能领略到的劳动者。美景、险景是为了陪衬,是为了衬托出这些探索者、改造者的伟大。
(2)《三峡》写作特点:
①语言精练传神,结构精巧,思路清晰。
②骈散并用,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活动3【作业】黄山记
小组课下自读讨论,将《黄山记》与叶圣陶写黄山的文章《黄山三日》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作业提示:用多媒体出示阅读对比表格,列出对比阅读的方法,即对比什么、怎样对比。
⒈对比要又广度,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
⒉对比要有深度,要比较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知识转化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