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2.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3.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2学情分析
我校为农村初中学校,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一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课堂中已经初步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经验,课堂的主动性相对较好,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习,而且也具有了基础的语文素养。
3重点难点
1.
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2.
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游记是余光中散文书写中的一项重要成绩,从《左手的缪思》到《日不落家》,计有四十六篇之多。除了游记体之外,并有中国传统游记的论述四篇,显见余光中对游记的偏爱。论述与创作并驾齐驱,可见他试图透过知性的论述去思考游记的本质,而尝试在这两者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之下建构他游记的书写风格。那么余光中对中国山水游记有哪些论述和思考呢?一起来学习《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活动2【活动】
(二)预习测试
1.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重点字词:
感性新颖葳蕤平庸警策冉冉奇笔俯瞰逊色空前
感性淡薄气竭力衰感性恣纵应该富有感性敏锐的感官经验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描写感性的后果(效果)奇笔色调领域更宽夺目的色感与光感
2.请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并谈谈自己对余先生的了解。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
活动3【讲授】
(三)学习课文
1.理清作者思路。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找出本文的主要的观点。
明确:本文总的观点和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文章第一段说的,游记“应该富有感性”;“所谓‘感性’,就是敏锐的感官经验”,“是指它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2.课堂研讨:文章除了主要的观点外,还有哪些具体的观点?
明确:最主要观点即总观点:富有感性。在这“应该富有感性”的总观点下,文章交错提出了五个具体观点:调动多种感官;写动态的景;写感性的效果;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奇笔妙句使叙事的感性更为鲜明。
(这第5点可不要求学生答到,总观点和前四点都能说到最好,但总观点至少要能说到。表述时用文中语句说出大意即可。)
3.学习课文第一个观点,提问:本部分余先生是如何阐述这个重要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调动多种感官,或叫五官开放。这是承接总观点中提到的“感官经验”而首先提出的,说“视觉经验之外还要表现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文章后面接着举出王质东林荷花溪谷游记的例子,评点道:“这真是了不起的写景,视觉、嗅觉、听觉,不但交织,而且生动。”并且是嗅觉经验“视觉化,触觉化了”。又举麻革《游龙山记》一段文字,评点说“真是视听并茂”。
4.学习课文第二个观点,提问:本部分余先生是如何阐述这个重要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有动感,写动态的景。这是在强调感性时说得最多的。首先是文中的大部分例子,如王质、麻革、徐霞客、姚鼐、钱邦芑等人游记中的七、八个引例都与这动感有关,并且大部分以动感的强弱程度评价其高下。其次,关于动感,文章主要在说“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山水才有生命。”更具体说是“多用动词,和电影一样。”(注意,文中几次用电影加以形象的说明)。也就是写出一个过程,有了过程,就有了动感,景就活起来,给人的感官刺激就越强,越有鲜明深刻的印象。文中举到了三种例子。一种是动静皆可的,如“如珠走镜”,既可写成星映水面的静景,又可写成“如珠走镜”且“不可收拾”的动景;而动景就给人鲜明、强烈得多的“光感”印象,而且连星星的闪闪烁烁和水面起伏不定一并带出了。另一种是本来只是静景,如深夜里山的黑影,按理是典型的“再静不过的景”,但文中所举“森森欲下搏人”例,变成了动态的景;如此,夜越深黑影越高大恐怖(山越高且近),好像要倒下来的感觉就非常突出了。再一种是本来就有过程也用了动词的动景,但若过程更为具体,变化更为明显,也就是文中说的“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其效果自然更为传神;文中所举“迟速若与客俱”胜过“山月随人归”就属此例。
5.如何理解余先生阐述的第三个重要观点?(出示课件)
明确:写感性的效果(文中先用“后果”,后用“效果”,前者多用在消极方面,后者多用在积极方面,而且后者意为某种因素产生的结果,似更合文中意思),写人对景的反应,也属间接描写和衬托(此处属反衬)手法。文中这四种手法一齐说了,而且连电影的悬宕手法(即效果的延长、强化)也用上了,并且一口气举了三个例子(悚视寂听、写美人、写鬼魅),因此虽只在一处作此分析,但給人此法对突出感性“效果极佳”的深刻印象。
(四)学生朗读这三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点,交流学习心得。
(五)本课小结:游记要“写动态的景”和“写感性的效果”,写景应调动多种感官。
活动4【作业】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另外两个观点。
2.阅读一篇余光中作品,加深对余光中文学观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