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咏古诗,理解诗意。
2.通过朗读、想象,欣赏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感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友谊的美好。
3.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歌“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情分析
《过故人庄》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歌将情、事、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八年级学生,对诗歌已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咏诗韵——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让学生逐步掌握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感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恃才傲物,孤高自许,但是,他却对同时代的的一位诗人青睐有加,他还曾写过一首诗送给这位诗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吗?(生答)师:是孟浩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活动2【讲授】解诗题,识作者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庄,村庄。
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投影出示)
活动3【讲授】咏诗韵,明诗意
1.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吟咏诗歌。(读准字音、节奏)2.朗读书下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自主完成后当堂展示。
活动4【活动】品诗味,赏诗境
1.诗歌情景还原
朗读这首诗,发挥想象,还原这场朋友间见面的场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事件:
学生听诗歌配乐朗读,共同归纳:
透过诗歌,我看到了,
听到了,
闻到了,
感受到了。
2.诗歌意境再造
继续发挥想象,将诗歌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写。
学生完成后,教师用幻灯当堂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活动5【活动】析诗趣,悟诗情
1.合作探究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这样评孟浩然这首诗:“语淡而味终不薄。”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也说它“淡得几乎看不到诗”。结合诗句,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讨论后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2.拓展延伸
王维的《山中送别》,说说这首诗是否有“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掩:关闭。柴扉:柴门。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学生尝试进行赏析,教师点拨。
活动6【活动】学生齐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课件14张PPT。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过 故 人 庄 孟浩然解诗题过故人庄访问,拜访老朋友村庄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早年在家隐居读书,30岁曾到过长安应试求仕,失意而返回故里。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家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识作者咏诗韵,明诗意
1.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吟咏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朗读书下注释,疏通诗意。咏诗韵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明诗意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碧绿的树林在村边环绕,青翠的山脉在城外绵延。
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端着酒杯畅谈农事。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情景还原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透过诗歌,
我看到了 ,
听到了 ,
闻到了 ,
感受到了 。 意境再造发挥想象,将诗歌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加工创作。合作探究“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淡得几乎看不到诗”。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
结合诗句,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拓展延伸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掩:关闭。 柴扉:柴门。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