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听听那冷雨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9:13:13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读课文,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能力目标:评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德育目标: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
这是余光中的一篇优美散文,八(2)班的学生已熟背他的诗,尤其是《乡愁》,了解了写作背景,也已理解浓浓的思乡之愁,预习扎实、有效。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74年,春寒料峭的台北,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有一位诗人穿行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在他心里。听听那冷雨,是漂泊半生的无限感慨,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散文的节选。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1.作者经历介绍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赴香港。
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
2.作者的思乡情怀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三、总体把握,有的放矢(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听听那冷雨,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重点写哪种感受?(提示:听雨地点,听雨感受)
2.为什么用“冷”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的凄冷(景)情的凄凉(情)突出了一个“冷”子,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
四、美读文本,体会情感(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交流,互读互听互诉
提示: 选择你最有感觉的几句或一段朗读,并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注意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断句、停顿。 基调:低沉、缓慢、自白、倾诉、一往情深、乡愁难耐、幽思邈远。
2.选择重点段,学生试读,点评,试说思想感情。
例如: 第3段,对“雨”的议论。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
第5段,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第11段,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五、含英咀华,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选取一些 “听雨”描写语句,品味鉴赏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提示: 试着从叠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品析。
叠词:
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天潮潮地湿湿 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作用: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写出,读来仿佛有声的音韵之美。
2.通感:沟通不同的感官,同时利用譬喻,改变被描写物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
例如:第7段听雨语句赏析 “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例如:“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总结归纳:
鉴赏散文的方法:
1.调动多种感官,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
2.抓住修辞、句式等,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
3.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六、拓展练习
1.沾衣欲湿杏花雨(清丽喜悦)2.梧桐更兼细雨( 凄清悲苦 )
总结:不同的人,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不同听雨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
结束语: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板书设计

听 清冷——景
那 凄凉——情
冷 情景交融

课件22张PPT。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听听那冷雨,作者调动了那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重点写哪种感受?(提示:听雨地点,听雨感受)地 点感 受(5)大陆听雨
(岛上回味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6-8)大陆瓦屋内、竹楼里
听雨(9-10)岛上日式古屋(清脆可听)音乐美湿黏黏、潮潮润润、音乐美2.为什么用“冷”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听听那冷雨雨的凄冷。表层意义是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 (景)情的凄凉。根本原因是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情)为什么用“冷”字?传达什么信息?冷雨的凄冷(景)情的凄凉(情) 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意境美)余光中先生简介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赴香港。
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提示: 选择你最有感觉的几句或一段朗读,并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注意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断句、停顿。 基调:低沉、缓慢、自白、倾诉、一往情深、乡愁难耐、幽思邈远。美读文本,体会情感例如: 第2段,对“雨”的议论。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美读文本,体会情感 第6段,王禹偁在黄冈竹屋听雨。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第5段,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选取一些 “听雨”描写语句,品味鉴赏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提示:
试着从叠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品析。叠词,表现了雨的
形态、气势、声
音,把雨的质感充
分写出,读来仿佛
有雨声的音韵之美。 先是料料峭
峭,而雨季开
始,时而淋淋
漓漓,时而淅
淅沥沥,天潮
潮地湿,……
雨里风里,走
入霏霏令人更
想入非非。 叠词:
a.音节美,音乐美
b.增强感情、形象
(一)叠词(二)句式(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 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2)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
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
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
咕咕的啼声。 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
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
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
不断的思乡之情。 第7段听雨语句赏析 “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大陆的瓦屋里听雨,运用了叠词、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给人以温柔、舒适之感。雨声之美——钢琴演奏雨——“美人”雨的下落——美人的纤手在弹奏屋瓦——琴键雨滴声——“敲击音”、 “滑音”“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既呼应前面的比喻,
又非常艺术地点出了雨中昏暗的天色。
通感第9段听雨语句欣赏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霏霏不绝的黄梅雨……到七月听台风台雨……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本段主要描写了在岛上听黄梅雨、台风台雨、雷雨、斜雨,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排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的气势强劲特点。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
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
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
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
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
潺潺泻下。视觉、触觉、听觉相互交融,造成浑然一体的
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
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
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触觉视觉听觉(三)修 辞“下湿布谷咕
咕的啼声,雨
是潮潮润润的
音乐,下在渴
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啼声”、“音乐”是听觉范
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湿”
、“潮潮润润”,别出心裁
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
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
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
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
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
谷咕咕的啼声”,也下 “湿”
了作者思乡的心田。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
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
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1、长短句变换——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节奏)
2、叠词使用——增强散文的节奏和韵律,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
3、修辞手法(运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4、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富有诗意。语言美:沾衣欲湿杏花雨
(清丽喜悦)一蓑烟雨任平生
(旷达从容)夜阑卧听风吹雨
(国恨愁苦)梧桐更兼细雨
(凄清悲苦)
不同的人
不同遭遇
不同情境
不同听雨的感受。 拓展练习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
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
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
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
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
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
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布置作业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乡愁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