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审核人
课 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过程与方法: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赏诗歌。
重点
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难点
名句的鉴赏
准备
导 学 过 程
导学设计
补充完善
学法指导
读一读
1、学生朗读课文,直至会背诵。
2、指名一学生领诵。
3、小组内探讨大意。
4、学生举手指疑,教师释疑。
5、师生齐诵
自主先学,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
2、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预习案】
一、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且__???信__??疑___??始_ _
《西江月 遣兴》的体裁是 ,作者是 时期的 。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探究案】
1、在这首词中,有一个字值得一提,你能看出来吗?试写出这个字。作者围绕这个字交代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从作者的醉话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是有孟子的一句话概括。从这句话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试写下来。
3、形象写出作者醉态的句子是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练习案】
背诵并默写
课堂检测
测一测你的记忆力
是默写《题李凝幽居》和《西江月 遣兴》的下片
预习课前完成,课前组长检查汇报完成情况,完成预习加分。
组员对学,巩固预习内容。
学习流程
1、文体知识了解3分钟
2、、20分钟自主学习,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课文 下的注释,疏通文意。读出神韵,领悟语言美。
3、疑难问题采取组内对学的形式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个别小组翻译,归纳整理重点词语句子。10分钟完成
5、3分钟总结。
学习流程
1、8分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来说。
2、2分钟分配展示点评任务。
3、5分钟准备。
4、10分钟点评。
【当堂检测】 10 分钟
自主完成,组内订正。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课件13张PPT。西江月 谴兴辛弃疾 辛弃疾-基本资料:
? 姓名: 辛弃疾生卒:1140-1207描述:字___,号______。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朝代)著名____。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伟大的“____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并号称“___”,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______》。1、辛弃疾其人:幼安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苏辛豪放稼轩长短句辛弃疾的“瓢泉岁月”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2、辛弃疾其词: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上阕:作者愁还是不愁?如 果愁,那么他愁什么?
下阕:作者到底醉得怎么样?何以见得?小组讨论: 这首词上阙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借酒浇愁
书无是处愁苦
不堪词的上阙分析:这首词下阙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词的下阙分析:借酒浇愁
书无是处愁苦
不堪问松
推松孤寂
刚毅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问:全诗的词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全词三见“醉”字,可见它的重要,是全词的词眼。诗人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醉”字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此词的“醉” 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清平乐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亦作“无”。
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