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之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细致之美;
2.学会用“放大法”“瞬间拉长”法,表现细致之美;
3.能够创作细致之美。
2学情分析
现在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特别是记叙文),明确了文章主题,也有一些写作素材,可是写出的文章就是描写不具体、抒情不细腻,显得空洞抽象、平淡单薄,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不能打动人心。
细推究之,缺乏细致的观察、没有生动的描写是造成这种作文状况的主要原因。为此细致描写在作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成功的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描写功不可没。传神的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品中的细致描写并能独立创作细致之美的文字;
难点:把握两种方法的写作。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粗犷是美,简洁是美,细致也是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描写、学写细致之美的文章。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活动2【活动】鉴赏经典,品味细致之美
欣赏经典课文片段,来体会细致描写的作用。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朱自清《绿》
景物描写摘抄交流:
摘抄的内容:
推荐理由: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比较,描绘出“绿”的“形”和“色”,把“绿”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不仅看得见,似乎还能触摸得着。准确鲜明的展示景物特征。
活动3【活动】火眼金睛辨身份
⑴他在大街上走着。
⑵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衣着描写、动作描写)
⑶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衣着描写、动作描写)
⑷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神态、动作描写)
⑸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动作描写、神态)
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能说说什么是描写?是不是只要是描写都能称之为细致描写呢?
活动4【讲授】明确概念,初步感知
描写的定义——描写就是对人物或景物作形象的刻画,以期使读者通过再造性想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的感觉。
细致描写的主要作用——准确鲜明的展示人物或景物的特征。
小结:通过刚才的鉴赏经典,我们了解了细致描写能够生动鲜活地表现人物景物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篇文章的生命,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接下来,我们结合同学们的习作来进一步推敲细致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诵读并体会什么是描写,细致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或景物的作用)
活动5【练习】展示习作,推敲细致之美
指导语:上课前,让同学们观察小动物,写了一篇观察日记。拿出收集的日记展示,请同学们一起来评价。
请看屏幕。这几个习作片段中,都写了蚂蚁搬运食物,有一个片段的细节描写非常细腻生动,还有一个片段的描写有些不到位。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
﹡不一会儿,小蚂蚁领着一群同伴跑来,它们一起把那块“大”食物搬回了洞穴。
﹡我看五只蚂蚁怎么搬死苍蝇,一只蚂蚁说:‘就我们几只蚂蚁怎么搬呢?’一只蚂蚁用胡须碰碰另一只蚂蚁,好像在说:‘我去多叫几只同伴。’蚂蚁赶快回到洞里,不一会儿,一只蚂蚁领着一群蚂蚁过来了,它们齐心协力,终于把苍蝇搬回了洞里。
﹡只见一队蚂蚁从蚁洞鱼贯而出,结队来到薯片边上,其中有只个头最大的蚂蚁,好象指挥官一样,指挥着小蚂蚁,:“嗨,你抬这儿,那边去几个……”只见它们有的聚气凝神,紧抱米粒;有的二蚁联手,奋力拼搏;有的发起蛮劲,搬米疾走……整个搬运场面就象是一个繁忙的工地,每只蚂蚁都十分卖力,没有发现有偷懒的。不多工夫,米粒便像是反乡回国似的移向蚁穴。
同学评价,讨论
在讨论后,出示课件:——链接课文
﹡它被一个小鹅卵石挡住了路,它不是绕过了它,而是倒退着向上登,把它的捕获物跟着往上拽,在小鹅卵石的另一面翻滚了下去。它气愤地跳起来,踢去衣服上的尘土,向手上啐一口,恶狠狠地揪住它的捕获物,把它又是往这面猛力地拉,又是往那面使劲地扯。
——马克.吐温《辛劳的蚂蚁》
教师小结:可见要写出生活中的细致之美,要善于拿着放大镜观察生活,善于放大生活中的细节。怎样放大生活中的细节呢?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老师给大家补充两点:
⑴“瞬间拉长”——把短暂的过程细致的拉开,把描写的内容更加细化。
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呢!眼睁睁看着那截烟灰在伸长,折断,跌落…… 毛泽东似乎屏住了呼吸,鼻孔里流出两股青烟,才流出不多一段,又突然被抽回去大部分;然后又缓缓的向外流,然后又猛烈的抽回去…… 终于,一根又粗又长的烟柱从他嘴巴里冲出,一直撞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撞碎了,向四面八方弥散。
——《黄河化险》
练习:
观察两幅图画,“瞬间拉长”法,展开想象,将子弹穿过鸡蛋的过程生动地描述出来。
⑵“对象细化”——把要表现的景象或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的细节进行刻画,并且采用大胆的想象,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刻画,使内容更加细致,突出细致之美。
(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设计意图:辨别描写的优劣,同时借鉴课文经典细节,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
活动6【作业】当堂检测
通过这堂作文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致的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就像是荷叶上的露珠,能让我们的作文熠熠生辉。细致之美来源于生活,要用慧眼去观察生活万象 ;细致之美来源于心灵 ,要用心灵去触摸大千世界。
同学们,学会了对作文进行细致描写上的升格,下面,我们自己也来浅滩习泳,演练一下。请同学们运用细致的描写,自己来写一段某个人吃面的情景。力求写出个性生动传神的画面来。
(提示:老人、小孩、男生、女生、打工者、白领等迥然不同的吃相。)
老师下台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成果。有意识的选好几个不同身份人物吃面的片段,由质量低——高排列,逐步升华。
课件11张PPT。巧于描述绘华章 ——细致之美学习目标
1.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细致之美。
2.学习用“瞬间拉长法” 、 “放大法” 表现细致之美。
3. 练习创作细致之美。鉴赏经典,揣摩细致之美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朱自清《绿》 景物描写摘抄交流:
摘抄的内容:
推荐理由:
游戏:火眼金睛辨身份⑴他在大街上走着。
⑵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⑶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⑷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⑸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思考:
什么是描写?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描写的定义——描写就是对人物或景物作形象的刻画,以期使读者通过再造性想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的感觉。
细致描写的主要作用——准确鲜明的展示人物或景物的特征。 展示习作,推敲细致之美 1、不一会儿,小蚂蚁领着一群同伴跑来,它们一起把那块“大”食物搬回了洞穴。
2、我看五只蚂蚁怎么搬死苍蝇,一只蚂蚁说:“就我们几只蚂蚁怎么搬呢?”一只蚂蚁用胡须碰碰另一只蚂蚁,好像在说:“我去多叫几只同伴。”蚂蚁赶快回到洞里,不一会儿,一只蚂蚁领着一群蚂蚁过来了,它们齐心协力,终于把苍蝇搬回了洞里。
3、只见一队蚂蚁从蚁洞鱼贯而出,结队来到薯片边上,其中有只个头最大的蚂蚁,好象指挥官一样,指挥着小蚂蚁:“嗨,你抬这儿,那边去几个……”只见它们有的聚气凝神,紧抱米粒;有的二蚁联手,奋力拼搏;有的发起蛮劲,搬米疾走……整个搬运场面就像是一个繁忙的工地,每只蚂蚁都十分卖力,没有发现有偷懒的。不多工夫,米粒便像是返乡回国似的移向蚁穴。 它被一个小鹅卵石挡住了路,它不是绕过了它,而是倒退着向上登,把它的捕获物跟着往上拽,在小鹅卵石的另一面翻滚了下去。它气愤地跳起来,踢去衣服上的尘土,向手上啐一口,恶狠狠地揪住它的捕获物,把它又是往这面猛力地拉,又是往那面使劲地扯。
——马克·吐温《辛劳的蚂蚁》巧用方法,学习细致之美(1)“瞬间拉长”,类于“慢镜头”,把短暂的过程细致地展开,把描写的内容更加细化。 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呢!眼睁睁看着那截烟灰在伸长,折断,跌落…… 毛泽东似乎屏住了呼吸,鼻孔里流出两股青烟,才流出不多一段,又突然被抽回去大部分;然后又缓缓的向外流,然后又猛烈的抽回去…… 终于,一根又粗又长的烟柱从他嘴巴里冲出,一直撞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撞碎了,向四面八方弥散。
——《黄河化险》
想一想:好在哪里?表现了什么?
学了“瞬间拉长”法,展开想象,将子弹穿过鸡蛋的过程生动地描述出来。(2)“放大法”,类于“放大镜”,把要表现的景象或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的细节进行刻画,并且采用大胆的“想象”,从“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刻画,使内容更加细致,突出了细致之美。 (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请在原文基础上加入其他描写方法使文章更生动。学了“放大法”,请同学们来演练一下。 片段描写:
请同学们运用细致的描写,自己来写一段某个人吃面的情景。力求写出个性生动传神的画面来。
(提示:老人、小孩、男生、女生、打工者、白领等迥然不同的吃相。)
(10分钟内,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