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芙蕖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芙蕖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6:0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芙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2教法学法
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采用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法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告诉人们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说明种植之利,并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眷恋。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建议背诵默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作特点,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再次,还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简洁,骈散结合,句式多变,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3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本文运用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难点:1、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4.1.2学时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1.3学时难点
在分析文章立意中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芙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渔,他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作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他的创作理论,这节课,我们将结合一下李渔的创作理论,从结构,语言,立意上来欣赏这篇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活动2【讲授】检查自主预习
(一)学生自主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方面的疑难。请把你的学习情况写在下面
(1)芙qú【
】之可人
(2)群pā【
】当令时
(3)自夏cú【
】秋
(4)与翠叶并qíng【

(5)荷花之异fù【

(6)互芬齿jiá【

(7)dài【
】至
(8)hàndàn【
】成花
2走进作者及描写对象,学生自主搜集有关作者及背景知识。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精彩的内容。
作者: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县)。前半生家庭生活富裕,清人入关后,家道衰败。他自幼聪明好学,曾参加过几次乡试,屡不及第,从此醉心于小说,戏剧的创作。家设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作品背景: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本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讨论、慨叹,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
题解: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
3检查诵读情况
活动3【活动】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一、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间之秋矣
3.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也。
4.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5.以芙蕖之可人
6.其事不一而足
7.请备述之
8.群葩当令时
9.自夏徂秋
10.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11.及花之既谢
1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3.可鼻
14.纳凉而凉逐之生。
15.又时病其漏
16.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②以芙蕖之可人
③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④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间之秋矣
⑤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⑦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⑧又时病其漏
三、翻译课文
两人一组,一人给另一人讲,然后交换。
活动4【练习】温故知新,巩固复习
1.下面每个句子都有三种译文,请选出最合适的一种。
(1)先享无穷逸致矣。(
)
A.先享受无穷的闲适情趣了。    B.先享受无穷无尽的情趣了。
C.先享受没有穷尽的情趣了。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
A.丸这之前之后都属于无人观赏的了。
B.花开之前和花开之后都无人过问了。
C.在这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2.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说说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3)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4)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4.从说明对象来看,本文是一篇【

的说明文,从表现方法来看,是—篇【
】的说明文。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并能翻译课文。
3.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多义词。
4.解本文运用的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5.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本文的立意。
4.2.2学时重点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并能翻译课文。
2.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多义词。
3.解本文运用的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4.2.3学时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内容及表现的精神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作者和生字词的相关知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请同学回答:
1、李渔(1611~约1679),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
)家、作家。著有戏曲理论集《
》,戏曲集《
》以及多部戏曲。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效颦(

群葩(

徂(

飘颻(

袅娜(

殆(

菡萏(




菅(

活动2【讲授】小组讨论,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点明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项,紧接用“不一而足”一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种种可人之处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一语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至第5自然段。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承接前文来“备述”芙蕖“可人”之处。课文的4个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为单位,逐一说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长处。第2自然段说明“可目”的优点,是作者所着力加以描写的。他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美丽的“群葩”争艳之日十分短暂,而“芙蕖则不然”,所谓“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两相比较,芙蕖“可目”之优点则胜一筹。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长直至衰败之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第3自然段说明“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凉。第4自然段说明“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第5自然段说明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第三部分即第6、第7自然段。
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之四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与开头既有呼应,又略有变化,并以“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反问句式,有力地点出题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本文在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时,其分类的方法颇资探究。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项,而这四项,又可以从“适耳目之观”和“备家常之用”的“观”和“用”两大项来收束,其横式的分类法,就显得富有层次感。另一方面,从“可目”这一类以及从“可目”直到“可用”这四类,内容的两次展开,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叶、逐渐长高、成花、盛开、凋谢、生莲结子、衰败这一纵式的递进生长过程,于是,两个纵式的递进与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织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相当有机协调,显示了作者构思中的匠心独运。
活动3【活动】合作学习,比较探究
1、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芙蕖》的中心内容是说明“芙蕖之可人”。开头提出说明对象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加以总结。
2、说明事物要有重点。课文详细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要详写
3、本文采用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试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文体——《爱莲说》是散文,《芙蕖》是说明文,也可看作是散文。
题材——二者都以荷(莲)为写作对象,尽管二者角度不同。
写法——二者都是托物言志;不过《芙蕖》比较含蓄,它外在形式是说明,而意在托物言志。
立意——《爱莲说》写超尘脱俗的君子之风;而《芙蕖》则立足贫民,写的是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
活动4【练习】巩固复习,温故知新
(一)说出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儿用法,掌握词的活用现象。
1.日高日上。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3.则莲实与藕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4.此皆言可目者也。
5.可鼻
6.又时病其漏。
(二)阅读下面各句,说出它们各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4.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5.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6.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三)语段精读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引用原文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请列出表明说明顺序的短语。
3.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说明方法。试说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