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过程方法: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结合课本注释学生自己完成翻译
情感态度:了解荔枝树木及其果实的特点
2学情分析
本文是作者为一幅荔枝图所写的序,篇幅较小且难度不大。对于文章的翻译,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己结合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荔枝的图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最后通过师生互答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了解层次安排上的特点。
3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4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请问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荔枝的诗句或文章呢?(学生先回答后老师作补充)
苏东坡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种荔枝》: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新唐书 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从以上有关介绍荔枝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很多的特点。今天呢,我们要跟随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他是怎么给我们介绍荔枝的呢?
(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诗魔”、“诗王”之称。
在唐代,因为交通不便,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希望让北方的百姓充分了解荔枝这种南方的水果。
(三)通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
帷wéi
枇杷
pí
pa
缯zēng
绡
xiāo
瓤
ráng
醴酪lǐ
lào
华:huā(在本文中是个通假字,通“花”)
2、
教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纠正断句及字音等错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几方面来介绍荔枝的。
(四)翻译课文
1、教师指出本篇当中的重点实词:
A.通假字
华如橘(“华”通“花”,花朵)
B.古今异义
图而书之(古义:动词,画;今义:指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色香味尽去(古义:消失;今义:到,前往)
朵如葡萄(古义:果实聚成的簇;今义:花朵)
C.荣:开花
缯:丝织品
绡:生丝织品
2、将本篇课文的翻译工作分配给学习小组,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底下的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来翻译。同时教师即使了解每个小组的翻译情况,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疑问或是不理解的地方,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3、每组选取代表发言。
4、教师指出翻译存在的问题,并通篇翻译课文。
(五)解析课文
1.
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局部,从树的形状。
2.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文章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层次清楚。
3.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说说原因并举例说明。。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荔枝树的形状及果实的核、壳、膜、瓤肉、浆液。
(六)课堂小结
1.巧用比喻
作者用人们较为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读者能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层次分明
作者开篇以“荔枝”二了总领点题,统领全文。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3.详略得当
作者坚荔枝的形、色、香、味介绍较为说尽,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作画的时间及作画者,还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绍则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七)布置作业
1.将课文翻译到作业本上。
2.背诵并默写课文。
(八)
板书设计
形:产地、形状、叶、花
略
从整体到局部
果实:朵、壳、膜、肉、浆液
详
保鲜:不耐贮藏
详
写作目的:让未见过荔枝的人理解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