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6: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这篇散文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困难,,我采用读中思,读中悟的方法,以读去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相信应该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重点难点
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4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欣赏歌曲《荷塘月色》。荷花,既没有牡丹的雍荣华贵,也没有梅花的铁骨铮铮,既没有水仙的玲珑清秀,也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然而,她却在炎夏酷暑中,在万里晴空之下,亭亭玉立,超然脱俗,送丝丝清凉,散阵阵幽香,添几多美景,增几分神韵。自古以来,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当代有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他86岁高龄时写下《清塘荷韵》,他为何对荷花情有独钟
在这篇文章中他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走进季老的世界。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荷花的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归纳。
明确:想荷—种荷—盼荷—赏荷—祝荷
三、体悟荷之韵
1,师: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跃入了池塘,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便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为什么荷花让季老情有独钟?荷之韵究竟何在,我们先来品味荷叶之韵。
1、品味“荷叶之韵”
师:首先,请同学们品读6-7段,了解一下荷叶生长的过程。(全班齐读)
师:哪个同学来归纳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叶生长的?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全面。那么,从荷叶生长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空到密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这段话的含义?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品味到的荷叶之韵就是:坚韧顽强
【多媒体展示】荷叶之韵:坚韧顽强
2、品味“荷花之韵”
师:请男同学朗读第8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荷花的。(男生齐读)
师:作者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师:从荷花的外形特点以及内在气质中,我们品味到荷花有什么样的韵味儿呢?
【多媒体展示】荷花之韵:超凡脱俗
3、品味“落荷之韵”
师:请女同学朗读第9自然段,品味落荷的韵味儿。(女生齐读)
师:从哪些文字中体现了这种意境呢?
生(朗读):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多媒体展示】落荷之韵:优雅洒脱
4、品味“残荷之韵”
师:请全班同学朗读10-13段,思考问题: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为什么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全班齐读)
师:非洲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花”的小花,它要经过六年的生长才能在地面上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瓣,每个花瓣各呈一色,分别是红、白、黄、蓝。尤其让人叹惋的是,它的花期只有两天。两天后,它便随同母株一起香消玉殒了。从依米花、残荷等植物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厚积薄发。
【多媒体展示】残荷之韵:厚积薄发
四、主题探究
师:周一良先生为什么赐名为“季荷”呢?
明确:其一,“季”就是季羡林;“荷”就是荷花。把人名和荷花相连在一起,实际是把具有相同精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周一良先生对季老先生的高度赞美。其二,“季”字有“一个时期的末了”之意,所谓“苦尽甘来”,就是指时期末了时,光明即会到来。正如荷花,它的“时期末了”
是它的惨败和凋零,但它的新生就是它的光明时期,这正如季老先生坎坷而充实的经历。所以,季荷其实就是季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三,“季”与“记”字谐音,周一良先生是想让人们记住季羡林先生以及荷花,记住他们共同具有的顽强、乐观、洒脱的精神,告诉人们要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师(总结):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花之韵,其实就是人之韵。文章借“荷”抒情,以“荷”言志,荷如其人,其人如荷。一篇《清塘荷韵》,其实就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
五、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问题: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从荷韵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碰到许多不顺心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像季羡林先生一样,做一个感悟生命的智者和张扬生命的强者!
六、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很深的感悟,拿出你的笔,留下你深深的思索,写一篇作文,读《清塘荷韵》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