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感情思路。
2、赏析描写荷叶荷花的语句,感受荷之韵。
3、比较阅读,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2重点难点
1、赏析描写荷叶荷花的语句,感受荷之韵。
2、比较阅读,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有“六月花神”之美誉的荷花,深受人们喜爱,在古诗词中,留下许多赞颂荷花的经典诗句:也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民中也一直开满荷花,他,就是著名学者——季羡林(板书)。他在86岁高龄时写下了散文《清塘荷韵》(板书),那么,季老心中的荷花到底有着怎样的风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篇佳作。
活动2【讲授】探究文本
二、预习检测
师:我们先来检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请一位同学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当我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跃入了清塘,数亩清塘的几颗莲子,一直牵挂着老人的心。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行文的线索,并用带“荷”的两个字来归纳文章段落。
恋荷→种荷→(盼荷)→赞荷→(赏荷)→祝荷
四、细读赏析
下面我们深入文章中,体会其内在的魅力。跳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或荷花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1、师示范。
我喜欢第11自然段的描写荷叶的句子是_______,其中“塞”仿佛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满塘尽是密密集集的荷花的绚丽的画面。充分体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2、荷叶之韵
师:(引导语)原本荒芜的池塘已是“接天莲叶”,展示了荷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心生敬意,让我们有所感悟,就像作者所说,七段开头: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和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全班朗读)——顽强坚韧
3、荷花之韵
师:(引导语)“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尽显荷叶之韵,有同学喜欢描写荷花的句子吗?
①
“映日荷花”如此红艳耀目,充满生机,毫无保留的、骄傲的绽放着美丽——娇艳多姿 超凡多姿
②落荷之美
(引导语)在寂静的月夜,看着花瓣轻轻的飘零在水上,慢慢的,和它的倒影融合在水面之下,此时此刻,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
谈自己的感受:柔和、宁静、祥和、超然等都可以。
(引导语)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绽放过生命的美丽和坚强,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却如此超然的面对,让我们带着对荷花的一份敬佩,再来读一读这幅“池对影落”。
引导语:回答得很好。植物在飘零时,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比如秋天的落叶;或者给人的感觉是感伤的,比如黛玉葬花。然而这瓣荷花,它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过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地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所以,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宁静洒脱
③“残荷之韵”
师: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为什么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总结句):因为荷花冬眠,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孕育新一轮生命。
④总结荷韵
五、比较探究
思考:如果把“荷韵”改为荷花,好不好?
不好,文章在我们展示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荷韵之所在。既然世间万物都有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那么我们每个人只要发觉自己的这种力量,就必定能干成一番事业,荷花可以,何况是人。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他深信雪莱的话: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六、控究主旨
1.师:同学们,荷花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面对生命凋零所表现的超然脱俗而尽显风韵,成了牵动作者情怀的挚爱,也成为我们眼中的一道风景。
《清塘荷韵》是以描写荷花为主,还是以抒写作者的心情取胜?
2.周敦颐托物言志,借莲花抒发自己出淤泥而染的高洁情操,你认为本方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总结):文章借“荷”抒情、以“荷”言志,一篇《清塘荷韵》,就是一首心灵之曲,一曲生命赞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人如其“荷”,心有其“韵”的主尚情怀。
让我们最后带着一份崇敬和作者一起来祝福这充满神韵的荷花吧!
七、教师小结
生命的过程是一种“美”。他曾经饱受生命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生命绽入的快乐,让我们钦佩于生命的顽强、让我们感动于生命的执著;让我们如季老般,如季老笔下的满塘风荷般做弘扬生命的强者,做彻悟生命的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