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语言感彩
2、比较探究两首杨花词的异同
2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语言感彩
2、比较探究两首杨花词的异同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材助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咏物词。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活动2【导入】预习自测
1、从题目上看,这两首词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词的题目中提到一个人名,与下一首词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照注释理解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活动】探 究
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诗句,教师点拨
从:
教:
抛家:
傍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
娇眼:
困酣:
一池萍碎:
才思:
趁:
杳:
游丝:
傍:
散漫:
觉:
旋:
金鞍:
盈盈:
2、章质夫词散译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3、苏轼词解读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探究三:阅读教材P.183—185关于两首词的评论,你认为苏词高于章词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1、这两首词开头两句揭示了杨花同样的特点,同样的情思,研读诗句,杨花是什么杨的特点,作者又分别是什么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两首词开头两句都写的是愁思,但表达效果却大不相同,哪首词的语言更有感染力?为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词怎样将扬花与思妇联系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
)的长子,是(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与辛弃疾并称(
),是(
)词派的代表人物。
2、默写苏轼的《水龙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