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芙蕖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本文是一篇说明小品文,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将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告知于人,说明其种植之利。全文既叙述其娇美姿态,又写其饮食功用,既有提介种植的目的,又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深情。课文重点写“可目”一项,按时间先后以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的顺序,分四个阶段(“荷钱出水”“茎叶既生”“菡萏成花”“花之既谢”)描写。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李渔,积累本课重点文言词句;
(2)把握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
3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特别是遵循我校《高效课堂的“三四五”教学模式研究》,注重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尤其是对课文的感知和诵读方面的加强),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感受”“体验”以及“知趣”中加以具体落实。
2.教师只须做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简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当演员,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脚手架”,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当课堂的主角。
3.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4.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发挥想象,让学生敢想敢说。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重点词句;
2.理解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2.感受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
5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前面我们学过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背出其中描写莲花形象和品质的一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芙蕖》,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他是中国第一个建立戏剧理论的天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专业作家,他撰写的《闲情偶寄》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说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画谱《芥子园画传》的出版人。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意义。(请学生指出来)
我认为须重点掌握的生字有:(大致有:效颦芙蕖群葩袅娜菡萏草菅其命)
我认为须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有:(见课后题一)
逐段再读课文,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用最简洁的语句表达: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依次为: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
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为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为全文总起,写芙蕖可人之事不一而足;第2—5段为重点部分,写芙蕖种种可人之事,即“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第6、7自然段为作者感情的深刻表达,感叹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较一般说明文感情表达更强烈,为总结部分。
三、探究内容:
1.第2—5段,分别写了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为什么这样安排其顺序,可以调换吗?
这几个自然段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2.这四点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四点中以“可目”为主,其他为宾。因为芙蕖胜过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明显,略一指出就可以了,香味也较一般,只有“可目”这点,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详写,则无法将其特性充分揭示出来,而且作为一种花,主要功用当然是供人观赏,所以以“可目”为重点,详加描写。
3.李渔说:写戏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章要前后照应,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照应部分:
如第1段中说“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与2-5段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所“述”内容形成照应。再如第6段中“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照应第2段芙蕖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可目”的全过程;“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照应照应第4、5段“可口”“可用”的内容;“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通过对比照应第4段;“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照应“可目”“可鼻”的内容;最后一句“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照应前面1-5段的所有内容。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但本文是一篇文言说明文,要深刻理解内容,还需要多读,多思,才能更好地感受领悟作者的情感。
五、作业:
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第二学时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齐读第二自然段,探究以下内容:
1.第二自然段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各阶段生长丰姿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品味其妙处。
荷钱出水: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日高日上,日上日妍飘摇之态袅娜之姿
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
花之既谢: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
这四个阶段又可按花开之前、花开之时与花开之后分为三个层次,其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十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
2.第二自然段中有哪些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可以去掉吗?
具有领起作用的词共有8个:
“自”“及”“迨至”“及”领起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各阶段芙蕖的可人。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说说其好处。
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朗朗上口;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感。
作者说:“四命之中,此命为最”,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什么感情?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这种感情?
类似的句子还有:“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盛赞芙蕖可人之处很多,自己对它知之甚深,如数家珍;“便为点缀绿波”——荷花似通人意;“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赞叹备至;“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花与人情感交流。“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直写荷花心情,反映人对花喜爱之情。“无如酷爱一生……草菅其命者哉。”——直抒酷爱之情,但由于没有条件好好养护,怀着深深的歉疚之情,歉疚愈深,爱之愈切,字字深情,句句厚意,令人动容。
三、拓展延伸:
1.试将本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比较,二者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在立意上,《爱莲说》是通过描写荷花清逸秀美、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特色,赞扬了所谓君子的优美品德和清高性格,表达了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芙蕖》则是具体说明芙蕖的许多可人之处,强调它的种植之利,并渗入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写法上,《爱莲说》是以描写、抒情为主,兼有议论,同时运用衬托、比喻的方法,借物写人,意在言外。《芙蕖》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在修辞上运用拟人、顶针、对偶、排比、反问等。
同样都是写莲的文章,由于立意不同,构思就不同;由于认识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所以我们平日作文要根据不同的立意要求构思内容不同的文章,使之为我所用。
感情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美点,全班交流,用“芙蕖之美美在,你看(文中语句)”的句式说话。
3.从古至今,吟咏荷花的文章诗句甚多,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四、学后感悟:
李渔云:“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xiào相似;像)于今,下不觊(jì希图)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同学们从李渔的话中感悟到什么?
五、最后寄语:
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既叙述其娇美姿态,又写其饮食功用,既有提倡种植的目的,又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深情。
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和新,同学们还将有更深的体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保持好自己的品性,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做一个像芙蕖一样具有美德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归纳字词知识点。
课件15张PPT。芙 蕖莲花,又名芙蕖、荷花、水芝、泽芝、水华、
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
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理学家眼中:道德君子。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崇高圣洁的象征,心灵的伴侣。翠盖佳人,荷花仙子。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他是中国第一个建立戏剧理论的天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专业作家,他撰写的《闲情偶寄》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说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画谱《芥子园画传》的出版人。文 坛 怪 才芙 蕖《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李渔初步感知听课文录音,结合课前预习,完成下列任务:1. 掌握文中生字读音,感受朗读的技巧;3. 简要概括本文内容,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理解重点词语,划记不理解的句子。 预习展示1. 读准下列词语:芙蕖( ) 效颦( ) 群葩( )
菡萏( ) 草菅其命( )2. 解释加点的词语:a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b 请备述之
c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d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
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e 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
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qúpínpāhàn dànjiān适合人的心意,讨人喜欢不止一件全部指经过很长时间,即长期、常年之意适宜准备、预备聊以自慰,聊以弥补动词意动用法,以……而苦恼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任意处置。大概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人(2)(3)(4)(5)(1)可赞(6)适耳目之观
备家常之用可叹(7)酷爱、感叹理
清
脉
络总分总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段意,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内容探究探究一:文章第2至5自然段从内容上讲是并列的,
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段与段之间可以调换吗?探究二:这四点中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深层把握细读第二自然段,讨论:1. 本段主要是写芙蕖“可目”,那么介绍了芙蕖生长的哪
几个阶段?在文中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划
记出来,读一读。荷钱出水茎叶既生菡萏成花花之既谢点缀绿波飘颻之态,袅娜之姿娇姿欲滴亭亭玉立,
与翠叶并擎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形象生动,
美感十足,
鲜明地表
达了作者
对芙蕖的
酷爱与推崇。3. 在这段中有一些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请找出来,体会这些词的妙处?4. 本段文字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深 层 把 握具有领起作用的词共有8个:
“自”“及”“迨至”“及”领起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各阶段芙蕖的可人。 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
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
对偶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朗朗上口;拟人
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感。探究三: 李渔说:写戏、作文要做到“顾前者
欲其照应,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
到”。那么你认为哪些段落形成了前后的照应?深 层 把 握 第七段中,作者说:“四命之中,此命为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文中是否还有类似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一下。比较玩味试将本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比较,
二者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在立意上,《爱莲说》是通过描写荷花清逸秀美、
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特色,赞扬了所谓君子的优美品德和清
高性格,表达了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芙蕖》则是具体说明芙蕖的许多可人之处,强调它的
种植之利,并渗入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写法上,《爱莲说》是以描写、抒情为主,兼有议
论,同时运用衬托、比喻的方法,借物写人,意在言外。
《芙蕖》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在修辞上
运用拟人、顶针、对偶、排比、反问等。李渔云:“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xiao相似;像)于今,下不觊(jì希图)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仔细玩味李渔的话,从中得到什么感悟?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创新,
能独辟蹊径,让读者读出新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保持好自己的品性,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做一个像芙蕖一样具有美德的人。最 后 寄 语 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和新,同学们还将有更深的体会。谢谢合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