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清塘荷韵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9:27:58

文档简介

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 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2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领会文中“情”“景”“理”三者的交融
2、亮点难点探究品味,感悟作者笔下荷花的内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走入文本
今天的教室,其乐融融,这百花凋零的冬季并不能凝固我们年轻的激情,也不能凝固我们活跃的思维,更不能挫减我们坚如磐石的追求 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储蓄的过程那么我们今天就共同给自己的人生未来开一张支票,有了它,我们也许能从容地面对生命中的坎坎坷坷,我们也会景仰生命的顽强不屈,让我们一起走近季老《清塘荷韵》,慢慢欣赏慢慢体悟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积累整合,夯实基点
(一)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东方学大师(佛学),一生追求清净无忧,对荷花情有独钟,本文就是他散文中的精品,寓予“荷”以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二)那么,“荷”的韵味独特在哪里?生自由朗读文本,找寻共鸣
1、生答疑:文题是何结构的短语?“荷韵”的“韵”是何涵义?(偏正结构,中心词为“荷韵”;风韵、丰姿、情趣之意)
2、生自主解决字词障碍,师精要点拨词语用法:旖旎、翘盼、睥睨、绝无仅有、脍炙人口、听天由命、大快人心
3、思考:哪些节扣住“清塘”?哪些节扣住“荷韵”?[生:(12)写“清塘”,(3~12)写“荷韵”]
活动3【讲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一)速读1、2节,思考:塘为何叫“清塘”?面对“清塘”作者感受如何?生圈点作答:再也不见什么荷花、空荡荡的;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师概括板书:清塘数亩,致生心病师:这心头的遗憾该如何弥补呢?(生:种荷!)师紧承问:说说作者是否是精心种荷的?(生;精心―用铁锤砸、总算是尽了人事师:敲破莲子,种下莲荷,也就种下了希望)
(二)齐朗读品味(48),合作探究,讨论交流1、似乎睥睨一切的荷花生长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2、思考:本部分运用怎样的写作方法?(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最大的写作特色)
3、作者从莲荷生长的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这种启迪与《爱莲说》《荷塘月色》有何不同?生个性解读,各抒己见 师综述:植物求生存的力量和蔓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生命是顽强不屈的周敦颐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中读出隐者志行的高洁,朱自清从月下荷塘获得心灵的慰藉,而季老从荷花生长的历程中读懂生命的自强不息!板书:翘盼荷韵、感悟顽强、景理交融
(三)充满生命力的荷花还有怎样的情趣?齐读第911节
1、互动赏析,突破难点:夏日“池花对影落”的禅境——参悟生命之淡泊、宁静、豁达,引领学生寻找心灵的家园
2、生个体赏析10、11荷趣:月夜,小猫戏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白天,邻居盛赞 师:这三幅画面,有的是正面礼赞,有的是侧面讴歌,让我们仿佛看见池塘畔的一位智叟,在感悟、在享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板书:礼赞荷韵、参悟人生
(四)自由朗读(1213)概括要义,思考:这独到的一笔你能感悟怎样的哲理呢? 生:冰下之荷的梦想,让人再次感悟生命的顽强、绵绵不绝,是无法抵御的;也感悟到有的植物的生命是轮回的板书:祝福季荷、生命绵绵 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了这个严冬,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清华园的荷塘月色曾抚慰孤独的心灵,而北大的季荷昭示生命的顽强与执著让我们像季荷一样鼓足生命的动力,加快奋斗的脚步,跨入北大,走进清华
活动4【讲授】应用拓展
1、整理本文并搜集“荷”的诗句,作好综合学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与《荷塘月色》求同辨异,比较点:线索、手法、语言、主旨 附:《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课件10张PPT。清塘荷韵
季羡林理清文脉
荷花的生长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品“荷之神韵” 荷之神韵——
孕育
绽放
凋零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资料链接:●辞三大头衔“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季羡林《病榻杂记》“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资料链接: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死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坚守希望、直面挫折坚韧的生命精神
豁达的生活态度
美好的生活愿望 荷 韵季之人如其“荷” 心有其“韵” 清塘荷韵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