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幕遮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6: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幕遮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词擅长铺叙、用语自然的艺术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周词中那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2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3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
重点:(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到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活动2【活动】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合作探究,品味诗词语言魅力。 
一、整体感知
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译文,把握内容。
上阕: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偷偷地在屋檐下的"低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下阕:(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
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 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二、具体赏析
(一)赏析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试读,然后听录音示范。)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我们试读一下。(生试读,然后听录音示范。)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试读,听录音示范。)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赏析下阕
(1)诵读指导:
由实转虚,由荷花引出乡思
,诗人从空间和时间上表露出淡淡乡愁的是哪几句”———“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这四句语速——放慢,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生试读,然后听录音示范。)
写词人梦回故乡,叙写梦境,情中见景的是哪几句?——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这三句————
要充满深情,格调轻柔,突出如梦如幻的感觉。
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
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
现在大家把整首词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情绪变化:烦闷----欢快-----欣喜----深情
语调变化:低沉-----轻快-----悠长---轻柔
节奏快慢:稍慢-----加快----连贯----放慢
活动3【练习】拓展提高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活动4【作业】课外作业
背诵这首词;
完成《基础训练》同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