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幕遮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6: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幕遮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八年级(2)班共30位同学,其中汉族17人,哈萨克13人。有一半同学的语文基础较好,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半同学尤其是几个民族同学基础比较弱,是语文学习上的学困生。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课外阅读习惯,所以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思维也不够活跃,常常是老师带着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我们的学生天真、淳朴,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亦有点滴的进步。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注重积累,培养能力。通过笔记的整理和基础知识的检测,夯实基础;通过大量记诵和检查做好语言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语言思维力、语言表达力。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不过大城市的孩子,但在日常教学中,我深信教师的激励能使白痴变成天才,我想这就是努力与进步。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
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曾替朝廷管理音乐。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词以雕刻取胜,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周词中可算是少数的例外。
三、朗读并整体感知
1、请一个学生朗读,并纠正字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再读。
初读此词,你觉得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思乡之情。
4、听老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赏析上阕
词的上阕写了几幅图,作者情感是否有变化
1、燎香图
地点——室内;情感——沉闷。
“褥”的本意是湿润、闷热。夏季同时亦是热烈奔放的,为何会有“褥湿”,源自诗人内心的烦躁和沉闷。
2、鸟雀呼晴图
情感——欢快。
这句用了那些写法。
(1)、拟人
“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2)、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
(3)、视觉和听觉
探究“侵晓窥檐语”是写视觉还是听觉的问题。这五个字的重点是“窥”还是“语”。这里的“语”,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刻画鸟的摇头张口和尾部翕张颤抖的动作,当为视觉形象。
3、风荷图
地点——室外
情感——欣喜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此词有这样的评价:“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神理”即神韵,你认为这一句表现“荷之神理者”主要落在哪一个词上?
(1)、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和美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叶子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3)、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中通外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亭亭净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是寓动态于静态的表述。
(4)、风——水面本非圆的,而且荷花肩并肩的挨着,本无法看见水面,其妙在一个“风”字,让荷叶摇曳风姿,才见到“清圆”之水面。此意境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也有描写:“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的另一种美确是“风荷”。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微风拂来,荷叶轻轻摇荡,飘飘欲飞,像一个娇羞的少女。“风”字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风荷举”三个字结合起来,风骨中自有一种天然的妩媚。
教师小结上阕:
盛夏,雨后的清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诗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茶在风中摇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
五、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
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例。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讨论:这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儿时的玩伴却说渔郎在想自己。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同学们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
“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诗人借咏雨后荷花抒发了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