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6: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已经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并理解古诗,但学生们把握古诗意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授古诗时要不断提高学生体悟作者意境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了之后,有何感受?
生:青翠欲滴的荷叶真是太美了。
生:我真想去哪里采莲蓬。
师:这里画的就是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这样美的荷花,随即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传诵至今。这首诗的名字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活动2【讲授】讲授
1、准确停顿,读好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理解题目的意思。
师:谁能告诉我们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早晨走出净慈寺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师:“晓”和“送”各是什么意思?
生:“晓”是“早晨”,“送”是“送别”。
3、介绍作者杨万里。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了哪些有关诗人的情况介绍给大家?
生:我知道苏轼是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我知道苏轼的诗自然豪放而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我知道苏轼是眉州眉山人,英宗时为直史。
生:我知道苏轼小时侯经常背书、抄书,学到了许多知识。
师: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正由于苏轼从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刻苦,所以才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将西湖的神韵描写到极至的一首诗。
活动3【活动】活动
1、师(出示全诗):谁能把这首诗读通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一生读)师相机标出停顿符号。
3、师:你们现在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练读古诗)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
4、质疑解疑,细读品味
(1)、师: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讨论,小组汇报。生1:毕竟
生2:接天生3:映日师:(在这三个词的下面加着重点)这三个词与是什么意思呢?生:“毕竟”是“到底”的意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
师:是啊,字典就是一位无声的“老师”,有问题就可以请教它。
生:“接天”是说荷叶很多,一望无际,与蓝天相接。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图中。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映日”的意思吗?
生:在朝阳的映照下。
师:你用词非常准确,“朝阳”有什么依据?
生:从诗题中的“晓”字。(其他学生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2)、师:同学们,你们词语理解得真到位,能结合观察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四人小组商讨。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听取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交流。
生:到底是六月的西湖啊,此时西湖的风光绝非其他时候可比。水上的莲叶一片碧绿,广阔无垠,一直延伸到与天相接的地方;一支支出水带露的盛开的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之下,红得格外别致。
师:谁能用诗中的词语说说此时莲叶荷花美在哪里?
生: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师相机板书)
(3)、再次指导朗读,读出西湖莲叶荷花的壮美。
(生练读)
(一生配乐读)师:其他同学敢不敢向他挑战?(生踊跃举手)
(两生比赛读)
(男女生比赛读)
活动4【练习】练习
师:轻轻地诵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想一想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相同点:
生:都是写夏日景色的古诗。
生:都是七言诗。
生:都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都富有诗情画意。
不同点:
生:前一首写天气变化之快,后一首写晴天荷花之美。
生:前一首写的景物多,有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后一首只写莲叶、荷花,突出静态美。
生:前一首多用比喻,后一首则是直接描写。
生:前一首是在望湖楼处观察的,后一首是在净慈寺观察的。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这么美的诗句咱们能不能背下来?
(生练背)
(两生背,齐背)(对比背这两首诗)
活动5【作业】作业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