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90分钟
总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
A.武王克商 B.平王东迁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3.“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①分封制 ②等级制 ③君主专制 ④宗法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5.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
( http: / / www.21cnjy.com )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6.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世袭制和行省制
7.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法令出一”
C.“别黑白而定一尊”
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8.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10.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1.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
“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1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其评价错误的是
A、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D、“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14、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15、以下关于明代内阁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②明宣宗后地位日益提高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决策机构④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6、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
A、军国大计,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在内阁而于军机处
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调选翰林院学士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17、
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地方职能的健全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8.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19.“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20.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这反映出
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
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
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21.隋炀帝时,刘炫称“往者州唯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
23.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
)
A
皇权与外戚、宦官的矛盾
B
中央政权与边地民族的矛盾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4、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法时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级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
)
A.唯物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2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7.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28.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礼部和工部
29.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朕”应该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30.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二、材料解析(共40分,其中第31小题20分,第32小题2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主要标准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6分)
(3)科举制度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到了明清时期又为何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8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清·乾隆(1736~1796年)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作用?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10分)
(3)材料三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1次月考参考答案
1-10
C
A
A
B
A
A
A
D
D
D
11-20
A
B
B
B
C
A
D
B
C
D
21-30
A
C
D
B
A
D
C
C
C
A
31.
(1)察举制度。推荐。才学和品德。(6分)
(2)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6分)
(3)进步性: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4分)桎梏: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脱离实际的学风,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任答两点4分)
32.
(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皇帝产生方式:世袭。(6分)
(2)工部。分割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10分)
(3)关系:主子与奴才的关系。基本特征:君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4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次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