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会认“裁”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2学情分析
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主动性不强,诵读古诗词处于半自觉状态,老师自以为教的内容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未必都需要,就算是需要无非也是功利的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喜欢和同伴在一起阅读古诗词,但这种情况较少,不常见。学生父母不太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很少提醒过学生,有的家长从来都没有提醒过学生。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范围较窄,以读教科书上的古诗词为主。学校很少开展古诗词方面的活动,学生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把握不了诗歌的感情,不能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学生希望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穿插古诗词积累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表现方法,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4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1、 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2、 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你们看!(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3、 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4、 谁来给咱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咱们来听一听吧!2、你们也想读了吧!赶快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你就能读准了!快自己读一读吧!3、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4、指名读生字。指导多音字“觉”5、指名读词卡(荷花、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6、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7、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1、 大家可真会学习啊!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那咱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2、 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3、 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4、 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始觉”5、 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6、 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谁还能给咱们来读一读(指名读)7、 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8、 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谁来读一读。9、 (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2、指名读。配乐。全班评3、学生试背。指名背诵。(五)拓展学习1、 出示汉乐府《江南》学生自读。全班齐读。2、 告诉学生有关荷花的部分网站,利用课余可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有关知识。
课件10张PPT。
采 莲 曲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作品有《王昌龄集》。
采莲曲,为乐府旧题. 注释:1.罗裙:丝织的裙子。
2.芙蓉:这里指莲花。
3.乱入:争先恐后地进入。
4.始:才,刚刚。
译 诗: 采莲姑娘的罗裙像荷叶一样,荷花向着姑娘们红润的脸庞开放,脸庞夹在荷花中间难以分辨。
她们划船进入荷塘后,分不清哪里是荷花哪里是姑娘,只有听见姑娘们的歌声后才知道她们来了。
析诗前两句:写花人相似,人花难辨
后两句:写人入莲池,浑然一体前置作业1.你从诗中读出了一群怎样的少女形象?2.诗人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荷叶罗裙”‘芙蓉向脸”写出了少女的青春美
丽, ‘乱入池中” ‘闻歌来”写出了少女的天真
烂漫,朝气蓬勃.本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
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
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赏诗1.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荷叶罗裙一色裁,芙
蓉向脸两边开”。a.运用比喻手法,把采莲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
比作出水的荷花,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一幅
采莲少女与鲜艳荷花融为一体相互照映,人
花难辨的美丽图景。b.运用对偶,……
2.请从炼字的角度品味“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表达效果。“乱入”是争先恐后进入。写出采莲少女与
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而又不见踪影的美。
“看”“闻”“觉”从目,耳,心三个角度突出
了视觉之美,听觉之美和想象之美。表现
出了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之情。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