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胡同文化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20:0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胡同文化
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体味本文朴实、典雅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明确文章的主旨。
学习方案
一、学法指导
对散文进行欣赏要讲求方法。一是抓住散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索,理清散文的结构。二是体察作者情感。三是探究散文的意境。四是研究散文的语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采用作批注的阅读方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进行辩证的分析与评判。
二、语文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当代散文八大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等。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见长,他的小说被视为散文化小说,作品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浑朴自然,意趣和谐。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所谓序:一般写在书或文章前面,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和序相对的是跋是写在书或文章后的序,又称后记或编后。
2、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它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说理性散文三种。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3、生字词汇
(1)注音
约二斤鸡蛋
熬白菜
国子监
房檩
怅望低徊
婚丧嫁娶
摞起来
(2)解词
【安土重迁】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奉公守法】
【冷眼旁观】
【置身世外】
4.语句理解
本文语言朴实、典雅,富有表现力。结合课文内容,品味下列语句含义,写出你的批注语。
①“虾米皮熬白菜,嘿!”
②“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③“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5、修辞(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2)“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三、阅读探究
通过三个环节指导学生用作批注的阅读方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进行评判探讨:
(一)阅读课文找出胡同文化的特点。
(二)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在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住:课文中说北京人喜欢独门独院,不喜欢交往,可是下文却说北京人讲究处街坊,随份子,信奉远亲不如近邻,与前文所说是否矛盾?
2、吃: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为什么要强调“大白菜文化”?
3、处世方式:通过引用和举现实中的例子,来证明胡同文化的精义,那么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①北京胡同文化“忍”的文化精义是如何形成的?
②如何看待“忍”的文化精义。
(三)小结胡同文化的内涵
四、质疑析疑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明确文章的主旨。
(1)课文14段“看了照片后会产生怀旧情感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怎么理解这些话?
(2)“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达标测评
一、填空题
1.《胡同文化》的作者是
,这是他为
写的序。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
”。
3.
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
二、选择题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约二斤鸡蛋(yāo)
房檩
(lǐn)
怅望低徊
(zhāng)
B.
熬白菜(áo)
挪窝儿(nuǒ)
喧闹(xuān)
C.
国子监(jiàn)
烦躁(zòo)
虾蟆陵(há)
D.
婚丧嫁娶音(sàng)
街坊(fáng)
噌的一声(cēng)
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B.约二斤鸡
约:大约
C.文化形态
形态:事物的形状或表现。
D.别烦躁,别起急
烦躁:烦闷急躁。
6.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
可让鸟互相学叫,
互相比赛。
A.又……又……
B.不仅……而且……
C.既……也……
D.既……又……
7.根据意思概括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安土重迁
B.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旁观。
冷眼旁观
C.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安分守己
D.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奉公守法
三、判断题
8.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用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对生活易于满足和节俭。


9.“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通过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之口,将北京人的骄傲自大揭示得毫厘毕现。


10.“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转折。(

四、阅读题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11.这段材料中心句是

12.材料引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13.对“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另人倾倒。
14.“‘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其“精彩”之处是(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的特点。
B.传神的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