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荠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课文对比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3.懂得不忘记老一辈的苦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难点: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语
同学们吃过“荠菜”这种野菜吗?你们觉得味道如何?(学生自由回答)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可是穷人的美味佳肴。《挖荠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板书:挖荠菜)
活动2【导入】文题解读
本文题为“挖荠菜”,表明我对荠菜所特有的一种感情。在作者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荠菜象征着作者在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活动3【导入】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几件事?
3.通过记叙这几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答案:
1.线索是挖荠菜。
2.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
3.主题是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二.怎样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一: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哇集才是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与之明显区别的是: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必须书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动的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对比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的一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就社会中,由于饥饿,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不敢回家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
新社会,作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新社会的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这也就是作者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下一代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三.理解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1
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再展开议论。
这些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下:
课文的前半部分(第1到10自然段)以记叙为主,生动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
课文的后半部分(第11到14自然段)以议论为主,但也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继续与孩子们一道挖荠菜时,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继续了孩子们长大了吃荠菜时的情形,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情触发了我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小结:本文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作者很成功的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好的突出了中心思想。
四、总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活动4【导入】板书设计
挖荠菜
张洁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的苦难,写“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我”的感慨和希望。
“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对比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活动5【导入】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设计的得意之处,首先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了解“馋丫头”的故事中,体会“我”所经受的生理和物质的苦痛;通过被追打一事,体会“我”所经受的精神的苦难,从而进一步理解精神的苦难甚于生理和物质的苦痛。其次,对于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句话的理解,遵循作者写作的思路,充分体会完前文的铺垫,再去体悟,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才更加到位和深刻。不足之处是:文章对比的写法,夹叙夹议的语言,在课堂上没能够透彻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