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荠菜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挖荠菜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16:0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挖荠菜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教学中要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相信语文应走在新课程改革前面,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学生语文成绩才能真正提高。
1、用语文的重要性唤醒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2、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知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课文中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主题,珍惜幸福生活。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3学情分析
我们这个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14人。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特别出色,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
从他们的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个别同学上课的时候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由于是毕业班级学生的思想浮动较大,男生多班级里经常会出现思想开小差的想象,学习不踏实,经常捉弄女生,班级纪律有点差。需要班主任老师不断的提醒和教育。这些是需要在这学期中改进的地方。
4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对比写法。
2、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在很多年纪稍大的人心中,这是一种很好吃的菜,现在吃过的同学不多。这是我国的一种民俗。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它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著名张洁的这篇课文《挖荠菜》,就反映了这种生活。
活动2【讲授】作者作品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开放之初,她发表了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思想解放在文学界的反映。
活动3【测试】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ì)蔷薇(qiáng)掰(bāi)
琥珀(pò)
薄暮(bó)
羊圈(juán)
苋菜(xiàn)雪蒿(hāo)
惩罚(chéng)和煦(xù)
广阔无垠(yín)怪癖(pǐ)
2、解释下列词语。
(l)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垠:边际。
(2)迁就:勉强凑合别人。迁:改变,引申为改变初衷。就:凑近,凑合。
(3)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经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装着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发掘出来的,有关文化发展的有价值的古代器物。本课是“老古董、背时货”的意思。
活动4【活动】整体感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它写了哪几件事?
线索是"挖芥菜"。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芥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芽菜、吃芥菜。
活动5【活动】教师设疑,学生自主、交流学习课文
1、提问:文章开头仅有一句“我对养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纲挚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用省略号更富有诗意,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提问: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课文写“馋”到“馋丫头”的得名,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芥菜”,写出了“挖”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这样写不但不算离题,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3、提问: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似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衬悲。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有家难回。这样反衬,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指孤独、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5、提问: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有趣的游戏”说明不能理解长辈带他们挖养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活动6【活动】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一: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哇集才是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佣金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必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动的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对比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的一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就社会中,由于饥饿,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不敢回家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新社会,作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新社会的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这也就是作者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下一代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2、本文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我们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主题是要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本题应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切中一点,不计其余。
活动7【活动】练习
1.看到孩子们吃荠菜时的表现,我有什么反应 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2.文中“出土文物”运用了_____的修辞方法,形象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两者有什么关系
活动8【讲授】教师小结(思想教育)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活动9【作业】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体验,联系课文,围绕"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一中心,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活动10【活动】板书设计
挖荠菜张洁
线索:"挖芥菜"。
童年的悲惨遭遇;珍爱荠菜珍爱生活懂得幸福
童年挖芥菜的美好时光;
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芽菜、吃芥菜。
活动11【活动】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
1.对课文重要句段的描写品读很好,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及个人生活经历谈个人感受,能够抓住典型词句深切理解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情感。
2.理解精神的苦难甚于物质的苦难,能够结合课文最后部分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师:
1.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了解“馋丫头”的故事中,体会“我”所经受的生理和物质的苦痛;通过被追打一事,体会“我”所经受的精神的苦难,从而进一步理解精神的苦难甚于生理和物质的苦痛。
2.对于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句话的理解,遵循作者写作的思路,充分体会完前文的铺垫,再去体悟,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才更加到位和深刻。
不足:
对对比手法,夹叙夹议的语言,课堂上没有透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