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理解诗意,背诵并正确默写该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2学情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已经显示出它的作者似乎是站在一个生活转折点上发出的感慨。从大的时代背景说,80年代以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变革,意味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从个人命运的角度看,许多曾经被历史冤案伤害的人,正在开始一种新的生活。邵燕祥正是在新的历史起点写下了这首充满激情和对未来的期待的诗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背诵并正确默写诗歌。
2、感悟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诗歌
有这样一个诗人,由于他的诗歌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判,被划为“右派”,精神上受到打击和凌辱,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直到1979年初恢复名誉。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他会怎样安排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活动2【导入】作者简介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生于北平,出版诗集《歌唱北京城》和《到远方去》。1980年出版诗集《献给历史的情歌》,以后又出版《在远方》《迟开的花》等诗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致力于杂文写作,结集有《蜜和刺》《绿灯小集》。
活动3【活动】品读诗文
1、教师播放录音
2、教师点拨朗读技巧(断句、语速、语调、语气)
3、教师讲解重点语句的节奏划分
4、教师再次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活动4【活动】诗歌赏析
1、找出每节诗中的意象,品味意象。
2、概括每一诗节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诗歌赏析的方法:本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说理,体会诗歌含义,就应抓住诗歌中丰富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深刻的内涵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朝阳”“长长地身影”“风雨长途”“甜酒和苦酒”等,都有丰富的内涵。)
问题一:研读第一节“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这是何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处在十年浩劫结束、拨乱反正之初,故不难联想“朝阳”正是未来从今天开始的意象,“长长的身影”是提示历史的黑暗刚刚过去,新的时代刚刚开始,而“回头挥手”的情绪是潇洒的。
问题二:第二节“风雨长途”和“不知疲倦地奔走”有什么含义?
“风雨长途”指前面仍然有苦难。“不知疲倦地奔走”指仍然坚持奋斗。这一小节表现诗人知难而进,坚忍不拔的精神。
问题三:读第四节了解“喉管割破”的典故,试着概括所表达的意思。
在文革浩劫时期,辽宁省有一个叫做张志新的女干部,对毛泽东文革决策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遭受严酷摧残,坚贞不屈,在执行死刑之时,为了防止她发出抗议,将其喉管割破。
表现诗人敢于为正义而欢呼,为真理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问题四:第五节中的“他们”指谁?
指那些执著文革思潮的人。
“阳光下毕竟是白昼”。这一句带有哲理性,意思是说,阳光下面也可能有黑暗,也还可能有复辟,可能有倒退,但毕竟是白昼,即使是黑暗是暂时的、局部的。这表明诗人不但是清醒的,而且还是乐观的。
问题五:最后一章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样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
明确:乐观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就是说,比起未来,比起历史的前进,像浩劫时期那样的黑暗毕竟还是短暂的。“明天”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
活动5【活动】主题归纳
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自我形象:勇于告别过去,又敢于正视风雨的现实,同时对事业满怀理想和献身的精神,号召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坚强,不畏风雨,要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相信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活动6【练习】达标测试
1、写出《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充满忠实与信任的诗句。
2、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样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理解背默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