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并识记议论性文体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议论性文体的写法。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3,体察人生的苦乐,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重点难点
识记议论性文体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议论性文体的写法。(重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3,体察人生的苦乐,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难点)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欣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朗诵视频导入新课
活动2【活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 早年求学于广州,1889年中举人。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活动3【讲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活动4【活动】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
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
⑷ 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5)文章是围绕哪个词来谈苦乐的?
活动5【活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梁启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活动6【活动】小结 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痛苦,但苦与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着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五更起,三更眠,十年寒窗所付出的艰辛绝不是生之大苦,相反,迎接我们的将是苦尽甘来的生之最乐。用普希金的话说“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活动7【练习】拓展训练 对于文中梁启超提出的有关“苦与乐”的观点你有何看法?联系实际把你对人生苦乐的看法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课件18张PPT。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并识记议论性文体的基本
要素。初步了解议论性文体的写法。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3,体察人生的苦乐,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 早年求学于广州,1889年中举人。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①契( )约 ②揽( ) ③悲天悯( )人
qìlǎnmǐn注音释义:
无入而不自得:
君子有终身之忧:
任重道远:
悲天悯人:
死而后已:
如释重负: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
都能顺心适意。情操高尚的人终生都忧虑。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和苦难等表示忧虑
和同情。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⑴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 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 ⑷ 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5)文章是围绕哪个词来谈苦乐的?( 5 )(1— 2 ) (3— 4 )(分--总 )
(责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相关语段,用自己的话
概述课文每段的主要内容?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梁启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人生苦乐源于责任是否尽到。作者正是目睹社
会上一些人逃避责任的现象,有感而发告诉我
们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尽力,为百姓尽心,
才能不愧于人生。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定的人生
信念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2、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证明自己的观
点的?请简要概述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从一系列人生之苦谈起,然后说出自己的观
点: “ 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负一种未了
的责任。”(提出问题)然后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
人生最乐的事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并进一步说明
尽得大责任,便得大快乐的道理,(分析问题),
最后自然得出结论:责任只能解除,不能逃避的
道理。(解决问题)
小结: 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痛苦,但苦与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着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五更起,三更眠,十年寒窗所付出的艰辛绝不是生之大苦,相反,迎接我们的将是苦尽甘来的生之最乐。用普希金的话说“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对于文中梁启超提出的有关“苦与乐”
的观点你有何看法?联系实际把你对
人生苦乐的看法写下来与大家交流?拓展训练:你的任务完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