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艺术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知识。
2、方法与技能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课文。
(2)品味赏析精彩的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理解小说主题。
(3)运用艺术上的巧合,认识情节的精巧,续写小说结尾。
3、道德情感目标:认识人性中的虚伪和世俗的一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九年级三班,本班有34人,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学困生较多,这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教学中还是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1、语言描写。
2通过表演课本剧深入理解小说人物性格
3、本文的主题。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麦琪的礼物》,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了一对贫贱夫妻在圣诞节互赠礼物的故事,他们肯为爱牺牲、付出,让我 们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一篇与礼物有关的故事,契诃he夫的《艺术品》。板书课题。
(展示一些艺术品)
思考:你认为怎样的物品才算艺术品?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各抒己见)
要点提示:无功利、供欣赏、审美性、艺术性。
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契诃夫。
1、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他是一位幽默讽刺大师,其作品情趣隽永、文笔犀利,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2、复述故事情节。
——萨沙为感谢医师救命而送祖传裸女铜烛台,但医师认为有伤风化转送别人,礼物在几个人手中转送,后来又回到了医师的手中。
3、给划线的字注音
嘟( ) 哝( ) 乌烟瘴( )气 劳什( )子 搔( )
战战兢( )兢 擤 ( ) 鼻子 腋( ) 撩( )人心弦( )
4、解释以下词语:
1.撩人心弦:
2.绞尽脑汁:
3.乌烟瘴气:
二、理一理
1、细读课文,了解课文情节结构。
萨沙送礼
医师受礼 环形结构(板书)
礼物转送
礼物返回
2、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线索。
小说中的人物,萨沙和律师,医生和演员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们都成了小说的环形结构链条上的一员,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联系?(学生:是艺术品,它是小说的线索)
3、过渡:要说礼物是朋友的一片心,把别人送的礼物再送给人,肯定是不合适的,但小说中的几个人却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将礼物送走,是他们不喜欢吗?不是,他们喜欢,下面我们就通过欣赏同学们精彩的课本剧来看看这里到底透漏了他们什么样的内心?
4、表演课本剧:
学生评价某位演员的表演:
演员可以自己评价感受:
(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内心)
萨沙是文中的送礼者,你们怎样看这个人物?
1、萨沙送礼时很真诚,面对艺术品时内心纯洁、真诚,他能正确的面对艺术品。(意见一)
萨沙面对艺术品时内心纯洁、真诚,他能正确的面对艺术品。但是从萨沙给医生送艺术品时用报纸将烛台包起来的细节看,他也有虚伪的一面。(意见二)
(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展开争论,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内心,老师适当引导,不可武断,上课过程中可求同存异。)
2、萨沙的话不能删,他的话说出了正确的对待艺术品的态度,萨沙也正是因为这一段话而与其他人有了区别,他是作者在文中树立的一个正面形象,他的态度即作者的态度。
三、品一品
问题探究
1、医师、律师、演员对大烛台的反应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反应的基本模式是高兴的接受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再转送。)
2、文中的医师、律师、演员喜欢这件礼物吗?他们为何都要将礼物转手他人?
(喜欢。因为烛台上有两个装束的夏娃一样的女人,他们不敢留下来 。)
3、 作者对医师、律师、演员的表现持什么态度?小说借一件艺术品多次被转送的故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作者对医师、律师、演员的表现持讥讽批判的态度。小说借一件艺术品多次被转送的故事,作者讽刺批判的是普遍存在的世俗观念。)
4、小说想以此表现怎样的主题?
(作者讽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的虚伪和庸俗 。)
5、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合理。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四、拓展
1、聚焦结尾: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联系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讨论)。
明确:“天哪!这是我前面刚刚送走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2、欣赏美,接受美的熏陶
1、过渡:在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的当今社会,美是我们主要的精神追求之一。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下面请看屏幕出示的艺术品的图片。
2、学生欣赏几张艺术品图片
3、思考并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艺术品?
明确:在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的当今社会,美是我们主要的精神追求之一。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与美同行,我们的心灵才纯洁真诚,与美同行,我们的生活才多姿多彩。
六、 布置作业:
续写故事:如果烛台继续送下去,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1、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七、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八、板书:
艺术品
契诃夫
萨沙送礼
医师受礼
环形结构
礼物返回
礼物转送
庸俗
虚伪
课件31张PPT。《艺术品》契诃夫艺术品 你认为什么样的东西才称得上艺术品?有什么特征?
浏览以下几幅艺术品图片,说出自己对艺术品的认识。 寿山石石头人唐三彩马新疆壁毯雕花窗户陕西泥陶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知识;
二、分析本文精彩的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三、领会小说环形结构的巧妙性检查预习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走近作者:故事梗概:萨沙为感谢医师救命而送祖传铜烛台,但医师认为有伤风化转送别人,礼物在几个人手中转送,后来又回到了医师的手中。
复述故事情节给下面的字注音嘟哝 骚
乌烟瘴 气 劳什
战战兢 兢 擤 鼻子
撩 人心弦 腋
(dū nong)(zhàng)(shí)(jīng)( xǐng )(liáo)(xián)(yè)(sāo)解释以下词语:1撩人心弦:
2绞尽脑汁:
3乌烟瘴气:撩拨人的心弦,使人想入非非。费尽心思。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情节的基本结构: 萨沙送礼→医师受礼→律师转礼→演员转礼→返回表演课本剧探究文本1、医师、律师、演员对大烛台的反应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2、文中的医师、律师、演员、喜欢这件礼物吗?他们为何都要将礼物转手他人?
3、作者对医师、律师、演员的表现持什么态度?小说借一件艺术品多次被转送的故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4、小说想以此表现怎样的主题?
5、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探究活动 1、医师、律师、演员对大烛台的反应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反应的基本模式是高兴的接受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再转送。明确:喜欢。因为烛台上有两个装束的
夏娃一样的女人,他们不敢留下来 。2、 文中的医师、律师、演员、喜欢这件礼物吗?他们为何都要将礼物转手他人?
3、作者对医师、律师、演员的表现持什么态度?小说借一件艺术品多次被转送的故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小结:作者对医师、律师、演员的表现持讥讽批判的态度。小说借一件艺术品多次被转送的故事,作者讽刺批判的是普遍存在的世俗观念。 4、小说想以此表现什么样的主题?作者讽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的虚伪和庸俗 。5、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合理。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联系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萨沙再送烛台,医师为何目瞪口呆?
2、你认为医师原想说什么?这个结尾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聚焦结尾: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 欣赏美 雕像
《思想者》
深沉的目光
《断臂的维纳斯》含蓄的美感。 尽管她双臂残缺,但仍然使人感到完美无缺。你怎么对待艺术品?
作业:续 写 如果烛台继续送下去,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1、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