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邵飘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的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和执着追求正义的精神。
3、学习人物的责任感,正义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和执着追求正义的精神。
难点: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课文探究、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示例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以笔为匕首和反动派战斗,今天我们再走进一位同样是以笔为旗的战士,冯玉祥曾称赞他:“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他就是素有“新闻全才”之称的新闻界巨擘——邵飘萍。
人物和背景介绍
邵飘萍,名振青,字飘萍,188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大联镇一个寒儒家庭。袁世凯称帝后,因为在《时事新报》、《申报》等报刊撰文,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他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后来不得不亡命日本。1916年回国后,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申报》发表了大量揭露北洋军阀贪贿弄权的报道,文笔辛辣、诙谐生动。尤其是他对时局惊人的洞察力常常使人暗暗称奇。 1918年在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京报》热情支持“五四”运动,并屡屡发表揭露政府腐败的言论。“三一八”惨案后《京报》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政治的阴暗,并为民众吶喊请命,因此受到反动军阀的仇视,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之罪名杀害,饮恨于北京天桥东刑场。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完后,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生字新词。例如: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世之枭(xiāo) ?会晤(wu) ?攻讦(jié) ?觥筹(gōngchóu)交错 2.词语解释:
罪大恶极:罪恶大到了极点。
亲离众叛:即众叛亲离。指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十分孤立。
单刀直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直入。今多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
旁敲侧击:在旁边和侧面敲打。比喻不从正面直接说明本意,而是从侧面迂回曲折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四、学生再读课文,就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1、 学生小声读课文,提出疑问。
2、 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题目,每组1-2个。
3、 教师整合问题,分组讨论题目。
五、小组汇报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 ? 问题预设:
(1)文章的题目叫《报人邵飘萍》,按照常规的思路,应该是从人物的生平写起,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而是高潮在前,也就是把最为精彩的部分在最前面呈现出来,这叫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本题意在复习“逆时提前”即“高潮提前”这一新闻的写法)明确:“逆时提前”或者“高潮提前”。这是新闻写作的特点。把最为重要的信息直观得呈现给读者,符合读者心理要求。
(2)通读全文之后,写了人物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邵飘萍的被害、邵临刑时的情形、邵为什么被害、生平事迹。前三为略写,后一为详写。
(3)本文在描写邵临刑时连用了“三笑”,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这“三笑”。(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关于“笑”的词语,并理解他们的含义。)
明确:作者故意将“三笑”区别开来:仰天大笑、哈哈狂笑、微微一笑,表明不论外界有怎样的传说,都反映了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气概,也体现了民间百姓对邵的敬仰。这“三笑”也很形象传神,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4) ? “邵飘萍自有其笑傲王侯的资本:即使以今天的新闻从业标准来看,他也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这一段可以说是过渡段,他引起读者的好奇,为什么说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接下来的篇幅作者也是围绕着这点来说的,那么能不能从这几则小故事中归纳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证明他的说法的?? ? 明确:从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三个方面表明了他代表了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⑴ 实践了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的主张。作者举了他因中德两国断交之事采访美国使馆参赞和段祺瑞之事,和著名报人张季鸾评价:“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进行说明。——这讲的是他的新闻感觉的灵敏,主要是技能。?⑵ 他实践了“记者应当时刻生活在角色中,闲谈时,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新闻脑”始终紧张活动”的主张,而且,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这讲的是工作的投入、忘我,主要是工作态度。?⑶ 有很高的职业良知: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京报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也是他的自我写照。——这讲的是他的理想和信念,主要是职业操守。
六、 总结全文?
?《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目的是让同学们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养有所了解。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是一个让许多年轻人憧憬的职业,但是要当好称职的记者并不容易,新闻记者是面向大众的文字工作者,要为社会、民众负责,所以要有很高的人格操守,要坚持、伸张正义,要敢于与黑暗、邪恶势力做斗争,直至献出生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养,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和采访机智,随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邵飘萍在这两个方面都堪称表率,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七、课堂练笔,就今天的教研活动写一则简短的新闻。
课件14张PPT。报人邵飘萍邵飘萍,名振青,字飘萍,1986年生于浙江。袁世凯称帝后,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后来不得不亡命日本。1916年回国后,被聘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在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因揭露政治的黑暗,并为民众呐喊,受到反动军阀的杀害。1926年4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一、给加点字注音:
晨曦 枭雄 访晤
严嵩 鸾 酒意正酣
二、解词:
亲离众叛 单刀直入 旁敲侧击
萍水相逢 笑傲王侯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叛。形容不得人心,十分孤立。
单刀直入: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
旁敲侧击:在旁边和侧面敲打。比喻不从正面直接说明本意,而是从侧面迂回曲折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走到了一起。
笑傲王侯:敢于坚持自我、不怕得罪有势力的人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小组讨论,就课文中的句子、内容、写法等方面提出问题。1.按常规应先写邵飘萍的生平、事迹,然后再写他遇害。可是文章为什么却先写他遇害,然后再写他的生平、事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文为什么要写邵飘萍临刑前的“三笑”,而不只写“一笑”?
3.邵飘萍对记者的职业标准提出了哪些主张,他是如何实现这些主张的?
4.本文写了邵飘萍从事记者职业的三个事例,请概括出来,并说说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5.为什么“萍水相逢”四字,当得起中国记者最光荣的注释?
6.你认为邵飘萍是个怎样的人?1.按常规应先写邵飘萍的生平、事迹,然后再写他遇害。可是文章为什么却先写他遇害,然后再写他的生平、事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新闻结构的要求,把主要内容放在前面,即“高潮在前”或“逆时提前”。
好处:把最为重要的消息直接呈献给读者,制造了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原委,有着很好的阅读效果。
2.本文为什么要写邵飘萍临刑前的“三笑”,而不只写“一笑”? 邵飘萍临刑前有多种传言,作者没有亲见。这“三笑”都能表现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气概,表现作者写作时严肃的态度,期间绝无主观的想象。3.邵飘萍对记者的职业标准提出了哪些主张,他是如何实现这些主张的? 主张:“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而待其变。”记者应时刻生活在角色中,新闻脑始终紧张活动,提笔时“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
做法:获得中德断交关系的内幕;
宴请官员时获得机密信息。4.本文写了邵飘萍从事记者职业的三个事例,请概括出来,并说说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获得中德两国断交关系的内幕,新闻敏感——工作技能
探到政府的机密信息,倾注身心——工作态度
大书“铁肩辣手”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仁——职业操守5.为什么“萍水相逢”四字,当得起中国记者最光荣的注释? 邵飘萍和林白水,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他们是记者的典范,榜样。这是对他们的充分肯定。6.你认为邵飘萍是个怎样的人?
邵飘萍是个大义凛然、英勇无畏、机智勇敢、忘我工作、有正义感的优秀记者。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晨xī( ) 访wù( ) 攻jié( )
2、解释划线的词:
后人说,“萍水相逢”四字,当得起中国记者最光荣的注释。
3、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于是抢先来到美国使馆,单刀直入向一位参赞询问双方会见的目的和内容。
4、作者为什么不先写邵飘萍一生的事迹,而是先写他遇害,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邵飘萍是个怎样的人?
6、结合全文主旨,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