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掌握消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领会本文对战争的独特表现。
3.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领会本文对战争的独特表现。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投影下面的文字)大家看看,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战士们没等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由于情况紧急,13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
(学生能够从炮火、炮弹、营长,战士,战斗等词语中回答出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
教师由此导入:这个片段描写的正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新闻《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二、解题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介绍
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斯大林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四、结合预习和前两篇消息相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五、研读课文
(一)、速读自主探究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2、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3、文章的脉络是什么?
4、本文的目的是讲事实,还是阐明对事物的观点?
(学生思考,回答。 ) 教师点评明确:
1、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国部队备苏军围困,处境艰难。
2、希特勒的溃败
3、本文的脉络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4、是阐明对事物所持的观点
(二)、精读合作探究
活动一:作者是如何将“希特勒的溃败”这一观点传递给我们的?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再分别展示。 ) 教师点评:德军:食物减少,逃兵增多,飞机被毁,机场被占,节节败退。 苏军:团结一致,共同杀敌,步步为营,不断胜利。 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法西斯德国的不得人心,必将灭亡。 (注意:在此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157 页空军上士奥斯卡· 鲍乌斯特的事例。)
活动二: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德军缺乏食物,饿得消瘦等?
(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新闻报道因为选择角度不同,报道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教师点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和血腥,而是选择了德国军官隐瞒真相以及士兵饥饿消沉的困境。他通过写被困士兵的心理变化和挨饿情形,反映出德国法西斯必将覆灭的结局。说明他们不得人心,走投无路,必然覆灭。(表现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向背问题。 )
活动三: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提示:这篇文章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按照主题概括方法,对文章进行主题概括。然后小组讨论, 展示。 ) 教师点评:这篇报告文学描写了陷入绝境之中的德国侵略者的艰难处境,从侧面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战,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必然失败的坚强信念。
六、拓展提升:作为中学生的你,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总结)
七、巩固练习:这篇文章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异同?
(提示:从内容、体裁、语言、篇幅等方面进行对比。 )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回答。 )
教师点评:(1)相同点。内容相同,都是描写战争的,以战争为描写对象。
(2)不同点。①篇幅不同, 《我》篇幅短小,只针对我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个刚刚 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用概括性的语言既准确又简明扼要地向人们传递了我军南渡 长江的消息,是一篇典型的新闻。 《漫》篇幅较长,比较完整的描述了被困在斯大 林格勒的德国军队从当年 8 月份到 12 月份的境况,语言生动、描写细致。②体裁 不同。《我》是一篇消息,而《漫》是一篇报告文学。
③语言上。《我》语言简洁,准确明了。《漫》语言生动、凝练、幽默、准确。富有表现力。 追问:试概括报告文学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相互讨论,回答。 ) 教师点评:时效性、真实性、文学性。
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爱伦堡的《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报告文学的特点:时效性、真实性、文学性,以及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爱伦堡这种独特的选材角度,表现自己身边的新闻素材。
九、课后作业
将《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这篇报告文学改写成一则消息。
【板书设计】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侧面描写、小中见大)
德军
食物减少-
饥饿消沉
逃兵增多-
走向灭亡
苏军
团结一致-
共同杀敌
步步为营-
不断胜利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课件15张PPT。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作者:伊利亚·爱伦堡 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战士们没等快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由于情况紧急,13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情境导入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作者:伊利亚·爱伦堡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它的基本特征:
①时效性;②真实性; 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
①新在事实; ②新在时效; 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 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自主探究2、本文的焦点是什么?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3、文章的脉络是什么?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苏军围困,处境艰难。希特勒的溃败。议论。4、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物所持
的观点?是阐明对事物所持的观点。合作探究1、作者是如何将“希特勒的溃败”这一观点传递给我们的?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德军缺乏食物,饿得消瘦等?
合作探究1、作者是如何将“希特勒的溃败”这一观点传递给我们的?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法西斯德国的不得人心,必将灭亡。 合作探究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德军缺乏食物,饿得消瘦等情况?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和血腥,而是选择了德国军官隐瞒真相以及士兵饥饿消沉的困境。他通过写被困士兵的心理变化和挨饿情形,反映出德国法西斯必将覆灭的结局。说明他们不得人心,走投无路,必然覆灭。(表现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向背问题。 )主旨探究 这篇报告文学,描写了陷入了绝境之中的德国侵略者的艰难处境。从侧面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战,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失败的必然信念。拓展提升 作为中学生的你,学习了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感想?侵略者发动不义之战必定失败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
巩固练习3、同样写战争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1)篇幅不同(2)体裁不同(3)语言上《我》篇幅短小,是一篇典型新闻。《漫》篇幅较长、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我》是一篇消息。《漫》是一篇报告文学。《我》语言简洁、准确明了。《漫》语言生动、凝练、幽默、准确。富有表现力温馨
提示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爱伦堡的《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报告文学的特点:时效性、真实性、文学性,以及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爱伦堡这种独特的选材角度,表现自己身边的新闻素材。课后作业 将《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这篇报告文学改写成一则消息。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