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则消息先综述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和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再说江泽民庄严宣告香港回归祖国;接着说中外嘉宾的热烈反映和这个庄严时刻的全球直播。从第四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文章最后讲述了与会的各国人士,港、澳、台和华侨、华人代表,和世界媒体的采访报道。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掌握消息的5W和1H。
2.把握本文内容,体会新闻中的主观情感。
3.理解新闻报道的逆时提前和使用精确数字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新闻的逆时提前和使用精确数字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中的主观情感。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情境导入。教师播放视频:回归仪式录像;放映图片:区旗、末任港督、首任行政长官、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等。
运用投影仪放映若干图片,还原现实场景,感受一下当时神圣庄严的气氛。引入主题: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那份庄严与神圣,现在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课文,从文字中回顾、再现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2.交流: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的历史和今天的了解。
(学情预测:可能不是很完整,教师结合背景进一步补充。)
3.检测预习字词。可用多媒体投影。
4.整体研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再注意一下不明确的字词的发音,并说出本文的5W。
(学情预测:何人、何地基本没什么问题,何时、为何:可能学生答案不是很完整,要力求完整的表述。如何:同上。答案可能不全面也不够准确。)教师最后明确。
(2)再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将本篇新闻报道与《我三十万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进行比较,两篇新闻报道有何不同之处呢?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二者在篇幅上的差异,本文大量运用了时间词。而写作的顺序这一点,则需要教师引导。)教师明确:本文较之《我三十万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长、时间词明确、采用倒叙写法。
(3)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出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本文的5W。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第2课时)
1.研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把事件经过叙述得如此详细,篇幅较长,为什么?如果将这一素材写成一篇短消息行吗?(提醒学生关注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重要环节)
(2)在整个过程中,本则消息记叙是以时间顺序的分分秒秒推延为特点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具体的时间以及对应的事件。
(学情预测:问题很简单,学生能很快找出精确的数字)
(3)把这些放在一般的记叙文中,应该是有记流水账之嫌,但在本文中却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肯定的回答,认为这篇文章也是同样给人很不紧凑的感觉;一种是否定回答,但是可能回答的不完整也不准确。)
(4)讨论:“顺时叙事”与“逆时提前”。
(学情预测:可能很多同学不是很理解什么是“顺时叙事”“逆时提前”,需要先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明确:顺时叙事:按时间顺序的叙述。逆时提前:又叫高潮提前,将事件的高潮放到文章的最开头,或者提前叙述。这种手法在新
闻报道中经常出现。那就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在顺时叙事之前安排一个逆时提前呢?(学情预测:这里学生能想到的是起到突出和强调等作用,引导学生从新闻的特点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
(5)这则消息的结构仅仅是单一的高潮提前吗?不是的话,那是一种什么结构呢?(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出是两者的结合,但是具体的表述可能没办法做到。)需要教师明确:这则消息的结构是采用了“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开头三段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即“高潮提前”,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讲:先总述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和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再说江泽民庄严宣布香港回归祖国;接着说中外嘉宾的热烈反应和这个庄严时刻的全球直播。从第四段开始转入“金字塔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交接仪式的全过程,介绍6月30日23时42分——23时46分——23时59分——零时整——零时10分发生的事情。从倒数第三段开始,又转入了“倒金字塔式”结构,讲述与会各国人士,港、澳、台和华侨、华人代表,和世界各地媒体记者的采
访报道。这一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希望先了解重要的信息,又保持了事件主体“交接仪式”过程的自然顺序——这与读者希望了解仪式过程的需求也是一致的。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文中讲述“为了这神圣的一刻,中国人民纷争了一个世纪……”和邓小平生前希望在香港回归时去香港看看的这两段,是消息的“背景”。消息的“背景”,往往是用来补充说明相关内容的。
2.品味语言。新闻语言要求客观严谨,不带有过多的主观感彩。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身为中国人的记者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也是难以控制的,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新闻中的这几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1)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站在了香港这块国土上。(学情预测:“从此”“第一次”“祖国”“真正主人”“国土”这些词语学生大都能找
到,也能体会出这其中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2)23时59分,英国米字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声中徐徐下降。在香港悬挂了150多年的米字旗在50秒钟落下旗杆。
零时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在紫荆花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学情预测:这里学生可能回答的不是很好,引导学生找到一些形成对比的词语和出现频率多的词语)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视频:回归仪式录像;图片:区旗、末任港督、首任行政长官、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较快地入境。
2.朗读磁带。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则新闻的特点。
3.将本课知识点及补充材料制作成多媒体。
课件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文章、音频、视频片段等。
2.相关资料
(1)香港简介: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另一为澳门)。它由位于珠江口、南中国海上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35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曾经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相继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及租借给英国,至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根据中英两国所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执行“一国两制”政策;回归后50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将不会在香港实施,香港将享受到除外交和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个人口仅5000人的小渔村,时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每年访问香港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1997年回归后有自己的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
名称由来:香港,意为“清香的海港”,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2)中英谈判始末
1982—1984年,中英双方经历无数次唇枪舌剑,终于签署了《联合声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应邀访问中国,中英两国围绕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始。撒切尔夫人同邓小平会晤时,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提议如果中国同意,1997年后由英国继续管制香港,她愿意“考虑向议会提议以令中国满意的方式处理整个主权问题”。撒切尔夫人的这两张牌,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她早就知道,要想保住英国对香港的主权是不可能的,她之所以要坚持三个条约依然有效,不过是想以此让中国让步,同意英国继续统治香港,达到所谓的“以主权换治权”的目的。
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言论,邓小平明确表明,中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主权问题,双方要就香港归还中国达成协议;二是1997年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后对香港采取的政策,也就是如何管理香港;三是从1982—1997年15年的安排,也就是双方如何合作为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创造条件。这三者构成香港主权回归的完整意义。接着,邓小平坦率地指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1997年中国要收回香港,这是谈判的前提。从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至今,已经整整1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33年,到1997年就是48年。如果到时还不收回,就无法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交代。中国的目标是既要恢复行使主权,又要保持繁荣稳定,两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在保持繁荣方面,中国希望得到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制下才能实现。邓小平随即还阐述了中国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并指出中国政府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实行的、能为香港人民和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所接受的政策。
撒切尔夫人反问道:“要是谈判不成功怎么办呢?”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政府在作出要收回香港的决策时,已估计到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将被迫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中国政府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
从1982年10月以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在北京继续就谈判的基础与程度问题交换意见。由于英国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立场不变,到1983年,磋商未能取得进展。
面对中方毫不动摇的立场和谈判停滞的情况,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1月28日首相府召开的谈判小组工作会议上,竟提出如下建议:如果谈判不能进展,在短时间内让香港独立或自治,像当年在新加坡做的一样;亦可考虑在联合国主持下就香港问题举行全民投票,由当地居民公决。但是大家似乎对这些观点都不感兴趣。
3月9日,撒切尔在首相府会议后终于露出了妥协之态,致函中国总理说,英国不反对中国以其对香港主权的立场进行谈判。
1983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美籍华人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5月,中国政府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和1997年恢复行使主权后对香港将采取的一系列特殊政策的主要内容,并获得会议的批准。
邓小平随后又在接见多位香港官员时强调了“港人治港”的方针,并指出只要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地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人,就是爱国者。这些讲话广为传播,“一国两制”日渐深入人心。
7月30日,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就有关文件的形式和名称达成一致意见:协议采用“联合声明”的形式,内容包括中英两国政府所发表的互有关联的声明。
9月18日,双方就包括驻军、选举、协议文本草案在内的全部问题达成协议。
9月2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草签仪式。
12月19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邓小平出席了签署仪式。协议正式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英双方达成的协议,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联合声明》受到了包括五百多万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的普遍支持,也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广泛赞扬和欢迎。
自1982年中英双方进行谈判以来,终于签署了《联合声明》。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伟大祖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佳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