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C
A
A
B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D
C
A
B
D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C
C
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10分)
适当升高温度;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加快反应速率,平衡正向进行;H2O2(l)+Cl2(g)=2HCl(g)+O2(g)△H=+3.01KJ/mol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7.(10分)
(1)X(g)+Y(g)?2Z(g); (2)0.0395?mol?L-1?s-1;65.8%; (3)是.21教育网
28.(10分)
(1)否; (2)①2; ②=; (3)D.
29.(10分)
(1)14; -35; (2)CO(g)+H2O(g)=CO2(g)+H2(g)?△H=-42kJ/mol; (3)否?;氢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水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4) ① MH; ②COS+2e-+2H+?=CO↑+ H2S; ③ 导电?;Pt ;MH;22.4。
(10分)(1)负;2Fe-4e-=2Fe2+;2H2O+O2+4e-=4OH-; (2)0.010;3; (3)10%; (4)2Fe3++2I-=2Fe2++I2.
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0分)
27.(10分)
(1)
(2)
(3)
28.(10分)
(1)
(2)
(3)
29.(10分)
(1)
(2)
(3)
(4)① ② ③
30.(10分)
(1)
(2)
(3)
(4)
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测试题 解析
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氧化钙溶于水??????? ???B.铁粉溶于稀硫酸C.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
【分析】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进行判断.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为放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绝大数分解反应、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解答】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A、氧化钙溶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铁粉溶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 C、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误; 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答案】D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物质变化但不一定有能量变化B.CaO+H2O=Ca(OH)2是放热反应,说明CaO的能量大于Ca(OH)2的能量C.Ba(OH)2.8H2O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由H2→2H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分析】
A.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反应能否加热才能进行,与反应是否放热无关; D.共价键的断裂为吸热过程.
【解答】
A.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形成放出能量,反应前后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一定不同,故A错误; 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而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和某一种生成物的能量关系,故B错误; C.反应能否加热才能进行,与反应是否放热无关,如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才能进行,故C错误; D.H2→2H的过程时共价键的断裂过程,共价键的断裂为吸热过程,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D
3.人类对于能源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柴草能源、化石能源、多能源时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学会利用火,他们以天然气取暖,吃熟食,从事生产活动B.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生活做饭使用的都是氢能源C.多能源时代指的是新能源时代,包括核能、太阳能、氢能D.化石燃料的燃烧没有污染【分析】
A、原始社会人类学会利用火,以天然气取暖,吃熟食,从事生产活动是错误的,当时没有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B、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生活做饭使用的不是氢能源,主要有化石燃料能源、柴草能源等; C、新能源时代是指 染低、高效无害、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的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氢能等; D、化石燃料的燃烧会生成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
【解答】
A、原始社会不会利用天然气,故A错误; B、农村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石燃料能源、柴草能源等,故B错误; C、核能、太阳能、氢能等是新型能源,故C正确; D、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污染性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C
4.在298K、100kPa时,已知: Cl2(g)+H2(g)═2HCl(g)△H1、2H2O(g)═2H2(g)+O2(g)△H2、2Cl2(g)+2H2O(g)═4HCl(g)+O2(g)△H3 则△H3与△H2和△H1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H3=2△H1-△H2?????????B.△H3=△H1+△H2C.△H3=2△H1+△H2?????????D.△H3=△H2-△H1【分析】
根据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2Cl2(g)+2H2O(g)=4HCl(g)+O2(g)可由另两个反应变形后加和得到,则由盖斯定律可知,△H3应为另两个反应反应热的加和.
【解答】
①H2(g)+Cl2(g)=2HCl(g)△H1; ②2H2O(g)=2H2(g)+O2(g)△H2; ③2Cl2(g)+2H2O(g)=4HCl(g)+O2(g)△H3; 则反应③=2×①+②, 由盖斯定律可知, △H3=2△H1+△H2, 故选C.
【答案】C
5.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C(s)+O2(g)═CO2(g)△H=-393.5kJ/mol ②CO(g)+1/2O2(g)═CO2(g)△H=-283.0kJ/mol ③2Fe(s)+3CO(g)═Fe2O3(s)+3C(s)△H=-489.0kJ/mol 则4Fe(s)+3O2(g)═2Fe2O3(s)的反应热△H为( )A.-1641.0kJ/mol?????????B.+3081kJ/molC.+663.5kJ/mol??????????D.-2507.0kJ/mol【分析】
将方程式2×③+6×①-6×②得方程式4Fe(s)+3O2(g)═2Fe2O3(s),其反应热进行相应的改变,据此计算.
【解答】
将方程式2×③+6×①-6×②得方程式4Fe(s)+3O2(g)═2Fe2O3(s),其反应热△H=2(-489.0kJ/mol)+6(-393.5kJ/mol)-6(-283.0kJ/mol)=-1641.0kJ/mol,故选A. 【答案】A
6.已知甲为恒压容器、乙为恒容容器.相同条件下充入等物质的量的NO2气体,且起始时体积相同.发生反应:2NO2(g)?N2O4 (g)△H<0.一段时间后相继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衡时NO2体积分数:甲<乙B.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甲与乙相等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D.若两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均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分析】
A.反应起始时,二氧化氮的浓度相同、温度相同、压强相同,反应速率相同,随反应进行,容器乙中压强降低,而容器甲体积可变、压强不变; B.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C.K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 D.容器甲体积可变、压强始终不变,甲中不能利用压强判断平衡状态.
【解答】
A.反应起始时,二氧化氮的浓度相同、温度相同、压强相同,反应速率相同,随反应进行,容器乙中压强降低,容器甲体积可变,压强不变,故反应达到平衡时,两容器内的压强关系是p(甲)>p(乙),甲中平衡正向进行,平衡时NO2体积分数减小,甲<乙,故A正确; B.容器乙体积不变,随反应进行,反应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容器乙中压强降低,而容器甲体积可变、压强不变,由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可知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甲短,故B错误; C.反应为2NO2(g)?N2O4?(g),平衡常数K=,故C错误; D.容器乙体积不变,随反应进行,反应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容器乙中压强降低,而容器甲体积可变压强不变,故反应达到平衡时,两容器内的压强关系是p(甲)<p(乙),甲容器中压强始终不变,则乙中压强不变可判断平衡状态,而甲中不能,故D错误; 故选A. 【答案】A
7.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C.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D.反应物A的质量【分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可逆反应A(s)+2B(g)?C(g)+D(g)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注意该反应中A为固态,且反应恰好气体的体积不变.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答】
A.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容器中的压强始终不发生变化,所以不能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A正确; B.该容器的体积保持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所以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会变,当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B错误; C.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而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如果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说明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所以A的质量不变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答案】Awww-2-1-cnjy-com
8.在25℃、1.01×105 Pa下,反应2N2O5(g)═4NO2(g)+O2(g)△H=+56.7kJ?mol-1能自发进行的合理解释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该反应的熵增效应大于焓变效应C.该反应是熵减反应????????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分析】【来源:21cnj*y.co*m】
在25℃、1.01×105?Pa下,由反应2N2O5(g)═4NO2(g)+O2(g)△H=+56.7kJ?mol-1,可知该反应△H>0,且△S>0,根据△G=△H-T?△S判断,反应能自发进行,必须满足△G=△H-T?△S<0才可自发进行.
【解答】
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焓变和熵变的综合判据,反应2N2O5(g)═4NO2(g)+O2(g)△H=+56.7kJ?mol-1,可知该反应△H>0,且△S>0,根据△G=△H-T?△S判断,反应能自发进行,必须满足△H-T?△S<0才可,即该反应的熵增效应大于焓变效应, 故选B. 【答案】B
9.温度为500℃时,反应4NH3+5O2?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为( )A.(O2)=0.01mol/(Ls)? B.(NO)=0.08mol/(L?s)?
C.(H2O)=0.0013mol/(L?s)? D.(NH3)=0.002mol/(L?s)【分析】
根据v(NO)=计算NO的反应速率,再根据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种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计算其它气体的反应速率.
【解答】
v(NO)===0.002mol/(L?s), A.v(O2)=v(NO)=×0.002mol/(L?s)=0.0025mol/(L?s),故A错误; B.v(NO)===0.002mol/(L?s),故B错误; C.v(H2O)=v(NO)=×0.002mol/(L?s)=0.003mol/(L?s),故C错误; D.v(NH3)=v(NO)=0.002ol/(L?s),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D
10.下列有关反应速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B.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快慢的主要因素C.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盐酸分别与大小、形状都相同的铁片反应的速率:1 mol?L-1时<0.1 mol?L-1时D.在不同温度时,鲜牛奶变酸的速率:28℃时>5℃时【分析】
A、利用化学反应速率来定量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B、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主要因素; C、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D、温度高,反应速率快.
【解答】
A、化学反应有的快,有的慢,则使用化学反应速率来定量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故A正确; B、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 C、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则不同浓度的盐酸分别与大小相同的铁片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0.1mol/L<1mol/L,故C错误; D、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则不同温度时,鲜牛奶变酸的速率:28℃>5℃,故D正确; 故选C.
【答案】C
11.反应:2X (g)+Y(g)?2Z(g)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产物Z的物质的量和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1>P2 T1>T2 △H<0???????B.P1>P2 T1<T2 △H<0C.P1<P2 T1>T2 △H>0???????D.P1<P2 T1<T2 △H>0
【分析】
根据温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用的时间越少,曲线的斜率越大,先拐先平温度、压强大. 【版权所有:21教育】
【解答】
根据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达到平衡用的时间越少,曲线的斜率越大,故有:T1>T2; 根据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则达到平衡用的时间越少,曲线的斜率越大,先拐先平压强大,故有:P1>P2, 温度越高Z物质的量越少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 故选A.
【答案】A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用0.100mol?L-1的NaOH溶液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mol?L-1的盐酸和CH3COOH溶液.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代表滴定HCl溶液的曲线B.A点溶液中:c(CH3COO-)+c(OH-)-c(H+)=0.1 mol?L-1C.在相同温度下,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B<AD.D点溶液中:2c(Na+)=3c(Cl-)
【分析】
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CH3COOH是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小,加入NaOH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HCl是强电解质,随着NaOH溶液加入,溶液体积增大,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溶液导电能力减弱,当完全反应式离子浓度最小,继续加入NaOH溶液,离子浓度增大,溶液导电能力增强,根据图知,曲线②代表0.1mol/L NaOH溶液滴定HC1溶液的滴定曲线,曲线①代表0.1mol/LNaOH溶液滴定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据此分析.
【解答】
A.由分析可知,曲线①代表滴定CH3COOH溶液的曲线,故A错误; B.A点溶液中c(Na+)=0.05mol/L,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得c(CH3COO-)+c(OH-)-c(H+)=c(Na+)=0.05mol/L,故B错误; C.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C点溶质为NaCl,A点溶质为醋酸钠,促进水电离,B点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钠和NaOH,NaOH会抑制水的电离,所以在相同温度下,水电离的c(H+):B<C<A,故C错误; D.定量分析可知,D点溶液中,c(Na+)=1.5c(Cl-),即2c(Na+)=3c(Cl-),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D
13.关于常温下pH=2的醋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CH3COOH)+c(CH3COO-)=0.01mol?L-1B.c(H+)=c(CH3COO-)C.加水稀释100倍后,溶液pH=4D.加入醋酸钠固体,可抑制醋酸的电离
【分析】
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 A、根据物料守恒分析解答; B、溶剂水还电离出氢离子; C、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的电离; D、同离子效应.
【解答】
A、醋酸电离极微弱,根据物料守恒,c(CH3COOH)+c(CH3COO-)>c(H+)=0.01mol?L-1,故A错误; B、醋酸电离产生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的浓度相等,而溶剂水还电离出氢离子,所以c(H+)>c(CH3COO-),故B错误; C、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的电离,所以加水稀释100倍后,溶液pH<4,故C错误; D、加入醋酸钠固体,醋酸根离子浓度变大,根据同离子效应,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可抑制醋酸的电离,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D
14.在常温下,向100mL 0.01mol/L 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mol/L MOH溶液,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中所示曲线(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A溶液的pH>7B.K点时加水稀释溶液,c(H+)减小C.在N点,c(A-)=c(M+)+c(MOH)D.在K点,c(M+)>c(A-)>c(OH-)>c(H+)【分析】
A.根据0.01mol/L的HA溶液的pH判断HA;N点时溶液呈中性,MOH的物质的量大于HA的物质的量,说明MOH是弱碱,据此判断MA溶液的酸碱性; B.K点溶液呈碱性,稀释过程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结合水的离子积不变分析氢离子浓度变化; C.在N点时混合液的pH=7,则c(OH-)=c(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A-)=c(M+); D.K点溶液pH>7,c(OH-)>c(H+),根据电荷守恒判断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解答】
A.根据图象可知,0.01mol?L-1HA溶液中pH=2,则HA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则HA为强酸;100mL?0.01mol?L-1HA溶液中加入51mL0.02mol?L-1MOH溶液时,溶液的pH=7,则加入50mL该MOH溶液时,混合液为酸性,数目MOH为弱碱,则MA为强酸弱碱盐,其溶液呈酸性,MA溶液的pH<7,故A错误; B.K点溶液呈碱性,稀释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由于水的离子积不变,则氢离子浓度增大,故B错误; C.N点溶液呈中性,则c(OH-)=c(H+),根据电荷守恒c(OH-)+c(OH-)=c(H+)+c(M+)可得,c(A-)=c(M+),故C错误; D.在K点时混合溶液体积是碱溶液的2倍,溶液pH>7,溶液显示碱性,则c(OH-)>c(H+),根据电荷守恒c(OH-)+c(OH-)=c(H+)+c(M+)可得,c(M+)>c(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为:c(M+)>c(A-)>c(OH-)>c(H+),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D
常温下,用0.10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mol?L-1的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点①溶液的c(CN-)<点②溶液的c(CH3COO-)B.点②溶液中:c(Na+)+c(H+)=c(CH3COO-)+c(OH-)C.点③溶液中:c(Na+)=c(CH3COO-)+c(CH3COOH)D.点④溶液中:c(Na+)>c(CH3COO-)>c(OH-)>c(H+)
【分析】
A.根据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分析; B.根据点②所示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分析; C.根据溶液的组成结合物料守恒知识来回答; D.点④时溶质为醋酸钠,根据点④电荷守恒和溶液的酸碱性判别.
【解答】
A.点①的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为c(OH-)+c(CN-)=c(Na+)+c(H+),而且c(OH-)>c(H+),点②所示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OH-)+c(CH3COO-)=c(Na+)+c(H+),而且c(OH-)<c(H+),二者中钠离子浓度相同,所以点②c(CH3COO-)>点①c(CN-),故A正确; B.点②所示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OH-)+c(CH3COO-)=c(Na+)+c(H+),故B正确; C.点③中滴入的0.10mol?L-1的CH3COOH溶液体积小于20.00mL,溶质为乙酸钠和乙酸,pH=7,c(Na+)<c(CH3COO-)+c(CH3COOH)故C错误; D.点④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OH-)+c(CH3COO-)=c(Na+)+c(H+),c(OH-)>c(H+),则c(CH3COO-)<c(Na+),在④点时加入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则此时反应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与醋酸的物质的量相等,溶质为醋酸钠,溶液呈碱性为乙酸钠水解,水解程度较小,所以c(CH3COO-)>c(OH-),即c(Na+)>c(CH3COO-)>c(OH-)>c(H+),故D正确; 故选C.
【答案】C
16.今有两种正盐的稀溶液,分别是a mol/L NaX溶液和b mol/L NaY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a=b,pH(NaX)>pH(NaY),则相同浓度时,酸性HX>HYB.若a=b,并测得溶液中c(X-)=c(Y-)+c(HY)(c(HY)≠0),则相同浓度时,酸性HX>HYC.若a>b,并测得溶液中c(HX)=c(HY),则可推出溶液中c(X-)>c(Y-),且相同浓度时,酸性HX>HYD.若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溶液中c(X-)+c(Y-)+c(HX)+c(HY)=0.1 mol/L,则可推出a+b=0.2 mol/L
【分析】
A.相同浓度的钠盐溶液,溶液的碱性越强,则该酸的酸性越弱; B.若a=b,并测得c(X-)=c(Y-)+c(HY),说明相同浓度时HX的电离程度大于HY; C.若a>b,并测得溶液中c(HX)=c(HY),测得c(X-)>c(Y-),说明HX的电离程度大于HY; D.如果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体积增大一倍,则浓度降为原来的一半.
【解答】
A.相同浓度的钠盐溶液,溶液的碱性越强,则该酸的酸性越弱,所以若a=b,pH(NaX)>pH(NaY),说明HX的酸性小于HY,所以则相同浓度时,酸性HX<HY,故A错误; B.若a=b,并测得c(X-)=c(Y-)+c(HY),说明相同浓度时HX的电离程度大于HY,则相同浓度时,酸的电离程度越大其酸性越强,所以酸性HX>HY,故B正确; C.若a>b,并测得溶液中c(HX)=c(HY),测得c(X-)>c(Y-),说明X-水解程度小于Y-,HX的电离程度大于HY,相同浓度时,酸性HX>HY,故C正确; D.如果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体积增大一倍,则浓度降为原来的一半,如果测得c(X-)+c(Y-)+c(HX)+c(HY)=0.1mol/L,则可推出a+b=0.2mol/L,故D正确; 故选A. 【答案】A
17.下列各式中,表示水解反应的是( )A.H2O+H2O?H3O++OH-????????B.CO32-+H2O?HCO3-+OH-C.NH3+H2O?NH3?H2O????? ???D.HCO3-+H2O?H3O++CO32-
【分析】
水解反应的实质是:弱酸或弱碱离子结合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水解反应方程式用可逆符号表示,以此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解答】
A.H2O+H2O?H3O++OH-是水的电离方程式,故A不选. B.碳酸根离子结合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是碳酸根离子的水解,故B选; C.氨气和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NH4++OH-是一水合氨的电离方程式,故C不选; D.碳酸氢根离子电离出氢离子,氢离子与水结合形成水合氢离子,则不是水解方程式,故D不选; 故选B. 【答案】B
18.在5ml 0.1mol/L KI溶液中滴加0.1mol/LFeCl3溶液5-6滴后,再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可证明FeC13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是( )A.再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I沉淀产生B.加入CC14振荡后,观察下层液体颜色C.加入CC14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Cl沉淀产生D.加入CC14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观察是否有血红色
【分析】
三氯化铁中加过量的碘化钾,充分反应后加硫氰化钾,溶液变血红色,证明有三价铁离子存在,从而证明FeC13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可逆反应的特点是不能进行彻底,FeCl3中加过量的碘化钾,若仍有三价铁离子存在,则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所以向充分反应后加硫氰化钾,溶液变血红色,证明有三价铁离子存在,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D
19.在一定温度下,当Mg(OH)2固体在水溶液中达到下列平衡时:Mg(OH)2(s)?Mg2+(aq)+2OH-(aq),若使固体Mg(OH)2的量减少,而且c(Mg2+)不变,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MgCl2???B.加H2O????C.加NaOH???D.加HCl21*cnjy*com
【分析】
要使Mg(OH)2固体减少,应使平衡向正向移动,但c(Mg2+)不变,说明仍为饱和溶液,可加入水,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A.加入固体MgCl2,增大了c(Mg2+),使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悬浊液中Mg(OH)2固体的质量增加,故A错误; B.加入适量水,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悬浊液中Mg(OH)2固体的质量减少,由于加水后仍是Mg(OH)2的饱和溶液,所以c(Mg2+)不变,故B正确; C.加入NaOH固体,增大了c(OH-),使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悬浊液中Mg(OH)2固体的质量增加,c(Mg2+)减小,故C错误; D.加适量盐酸,消耗了氢氧根离子,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悬浊液中Mg(OH)2固体的质量减少,c(Mg2+)增加,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B
2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B.外加电流的金属保护中,被保护的金属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C.粗铜精炼时,与电池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正极反应式:Fe-2e-═Fe2+
【分析】
A.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 B.外加电流的金属保护中,被保护的金属作阴极; C.精炼粗铜时,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 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负极上Fe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解答】
A.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故A正确; B.外加电流的金属保护中,被保护的金属作阴极,与原电池负极相连,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精炼粗铜时,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阳极反应式为Cu-2e-═Cu2+,故C错误; 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负极上Fe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故D错误; 故选A. 【答案】A
21.有甲、乙两位同学,他们一起做了水果电池的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电极材料
水果品种
电极间距/cm
电压/mV
1
锌
铜
菠萝
3
900
2
锌
铜
苹果
3
650
3
锌
铜
柑橘
3
850
4
锌
铜
西红柿
3
750
5
锌
铝
菠萝
3
650
6
锌
铝
苹果
3
450
甲同学提出的问题,乙同学解释不正确的是( )
甲同学
乙同学
A
实验6中的负极电极反应如何写?
铝为负极:Al-3e-═Al3+
B
实验1,5电流方向为什么相反?
1中锌为负极,电流由铜经导线到锌,5中铝为负极,铝失去电子,电流由锌经导线流向铝
C
水果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只跟水果的类型有关
D
实验中发光二极管不太亮,如何使它更明亮起来?
可用铜锌作电极,用菠萝作介质,并将多个此电池串联起来
【分析】
A.锌、铝和水果形成原电池时,铝易失电子作负极,锌作正极; B.形成的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易失电子而作负极,电子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C.根据图表中金属、电极和电压的关系作对比分析; D.原电池中的二极管不亮,说明电压较低. 【解答】21教育网
A.锌、铝和水果形成原电池时,铝易失电子作负极,则锌作正极,负极上铝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形成的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易失电子而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所以实验1中锌比铜活泼,锌为负极,5中铝比锌活泼,铝为负极,故B正确; C.根据图表知,当1、2比较时,电极材料相同,水果不同,导致电压不同,所以电压与水果有关;比较1、5时,水果相同,电极材料不同,电压不同,所以电压与电极材料有关,故C错误; D.原电池中的二极管不亮,说明电压较低,将多个此电池串联起来,增大电压,然后再接发光二极管,故D正确; 故选C. 21cnjy.com
【答案】C
两电极用导线连接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不考虑溶液中溶解的氧气的影响),你认为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21·cn·jy·com
选项
A
B
C
D
电极材料
Zn
Fe
Cu
Al
电极材料
Cu
Zn
Ag
C
电解质溶液
CuCl2溶液
H2SO4溶液
CuSO4溶液
NaOH溶液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A.锌为活泼金属,可与氯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反应,故A错误; B.锌比铁活泼,可与硫酸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不能形成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故C正确; D.铝比碳活泼,铝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Cwww.21-cn-jy.com
一种用于驱动潜艇的液氨-液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图,下列有关该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池工作时,每消耗22.4L NH3转移3mol电子B.电子由电极A经外电路流向电极BC.电池工作时,OH-向电极B移动D.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21·世纪*教育网
【分析】
液氨-液氧燃料电池中,负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A是负极,B是正极,碱性条件下,氧气在正极生成氢氧根离子,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是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2N2+6H2O,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来回答.
【解答】
A、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是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2N2+6H2O,该电池工作时,每消耗标准状况下的22.4L即1molNH3转移3mol电子,故A错误; B、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即从电极A流向电极B,故B正确; C、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OH-向负极A移动,故C错误; D、碱性条件下,氧气在正极生成氢氧根离子,其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B2-1-c-n-j-y
按图装置实验,若x轴表示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y轴应表示( )
①c(Ag+)②c(NO3-)③a棒的质量 ④b棒的质量 ⑤溶液的质量.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D.仅②【分析】 21*cnjy*com
Fe、Ag、AgNO3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Fe为负极,Ag为正极,Fe和硝酸银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负极上质量减轻,正极上析出金属银. 【解答】【出处:21教育名师】
根据图中装置试验,Fe、Ag、AgNO3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Fe为负极,Ag为正极,Fe和硝酸银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负极上金属铁本身失电子,即a棒质量减轻,正极Ag上析出金属银,银离子得电子析出金属Ag,所以正极质量增加,银离子浓度减小,硝酸根浓度不变,溶液的质量是增加了Fe,但是析出了Ag,但是在转移电子相等情况下,析出金属多,所以溶液质量减轻. 故选D. 【答案】D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将一根较纯铁棒垂直没入水中,由于深水处溶氧量较少,一段时间后发现AB段产生较多铁锈,BC段腐蚀严重,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铁棒AB段发生反应为O2+4e-+2H2O=4OH-B.腐蚀过程中在铁棒上会产生微电流,且方向是AB段到BC段C.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硫酸钾固体后,对铁棒的生锈速率几乎无影响D.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铁棒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分析】
铁板在水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属于原电池,BC段作原电池负极、AB段作原电池正极,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铁板在水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属于原电池,BC段作原电池负极、AB段作原电池正极, A、依据分析可知,AB段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反应O2+4e-+2H2O=4OH-,故A正确; B、腐蚀过程中BC段为原电池的负极,在此生成微电流,电子从BC流向AB,故电流方向为从AB到BC,故B正确; C、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钾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C错误; D、此原电池的构成是由于铁棒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0分)用H2O2可除去工业尾气中的Cl2,相关反应:H2O2(1)+Cl2(g)2HCl(g)+O2(g)△H>0. 为了提高H2O2的除氯效果,采取的措施最好的是 ______ (只改变一种条件),其原因是: . 2H2O2(l)=2H2O(l)+O2(g),△H1=-196.46kJ?mol-l H2(g)+1/2O2(g)=H2O(1),△H2=-285.84kJ?mol-l Cl2(g)+H2(g)=2HCl(g),△H3=-184.6kJ?mol-l 则H2O2(1)与Cl2(g)反应生成HCl(g)和O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
依据反应特征和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因素分析判断;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所需热化学方程式. 2·1·c·n·j·y
【解答】
H2O2(l)+Cl2(g) 2HCl(g)+O2(g)△H>0,反应是吸热反应,为了提高H2O2的除氯效果,平衡正向进行,采取的措施最好的是适当升高温度,平衡正向进行; a、2H2O2(l)=2H2O(l)+O2(g),△H1=-196.46kJ?mol-l b、H2(g)+1/2O2(g)=H2O(l),△H2=-285.84kJ?mol-l c、Cl2(g)+H2(g)=2HClO(g),△H3=-184.6kJ?mol-l 依据盖斯定律,a×1/2-b+c得到H2O2(l)与Cl2(g)反应生成HCl(g)和O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O2(l)+Cl2(g)=2HCl(g)+O2(g)△H=+3.01KJ/mol; 故答案为:适当升高温度;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加快反应速率,平衡正向进行;H2O2(l)+Cl2(g)=2HCl(g)+O2(g)△H=+3.01KJ/mol.
【答案】
适当升高温度;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加快反应速率,平衡正向进行;H2O2(l)+Cl2(g)=2HCl(g)+O2(g)△H=+3.01KJ/mol
(10分)一定温度下,在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从反应开始到10s时,用Y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______ ,X的转化率为 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10s时,该反应 ______ 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填“是”或“否”)
【分析】
根据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写出该反应方程式; (2)根据v=计算出从反应开始到10s时用Y表示的反应速率为;根据X消耗的物质的量及反应初始物质的量计算出其转化率; (3)10s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解答】
(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该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 当反应进行到10s时,△n(X)=0.79mol、△n(Y)=0.79mol、△n(Z)=1.58mol,则△n(X):△n(Y):△n(Z)=1: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X(g)+Y(g)?2Z(g), 故答案为:X(g)+Y(g)?2Z(g); (2)从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物质的量变化为:1.00mol-0.21mol=0.79mol,则该段时间内用Y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Y)==0.0395?mol?L-1?s-1; 该段时间内X消耗的物质的量为:1.20mol-0.41mol=0.79mol,则X的转化率为:×100%=65.8%, 故答案为:0.0395?mol?L-1?s-1;65.8%; (3)根据图示曲线变化可知,10s时X、Y、Z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此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故答案为:是.
【答案】
(1)X(g)+Y(g)?2Z(g); (2)0.0395?mol?L-1?s-1;65.8%; (3)是.
(10分)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参与下列探究. (1)生产氢气: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炭即产生水煤气. C(s)+H2O(g)?H2(g)+CO(g)△H=+131.3kJ,△S=+133.7J/K 该反应在低温下能否自发 ______ (填:能或否). (2)已知在400℃时,N2 (g)+3H2(g)?2NH3(g)的K=0.5, ①2NH3(g)?N2 (g)+3H2(g)的K= ______ (填数值). ②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2mol,则此时反应V(N2)正 ______ V(N2)逆(填:>、<、=、不能确定) (3)在三个相同容器中各充入1molN2和3molH2,在某一不同条件下反应并达到平衡,氨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 B.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1>P2 C.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 D.图Ⅱ可能是同温同压下,催化剂性能,1>2.
【分析】
(1)根据△G=△H-T△S判断,△G<0自发进行,△G>0非自发; (2)①同一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②计算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比较判断反应进行方向,进而判断正、逆速率关系; (3)A.增大压强平衡右移; B.压强不同,平衡状态不同;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D.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解答】
(1)C(s)+H2O(g)?H2(g)+CO(g)△H=+131.3kJ,△S=+133.7J/K,△G=△H-T△S,△G<0自发进行,反应中焓变、熵变都增大,高温下可能△G<0,反应自发进行,故答案为:否; (2)①反应2NH3(g)?N2(g)+3H2(g)和反应N2(g)+3H2(g)?2NH3(g)是互为可逆反应,故2NH3(g)?N2?(g)+3H2(g)的K平衡常数==2, 故答案为:2; ②一段时间后,当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L、2mol/L、4mol/L时,Qc==0.5,所以该状态是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故答案为:=; (3)A.增大压强平衡右移,氨气的含量应增大,图象与实际不符,故A错误; B.压强不同,平衡状态不同,不可能在同一平衡状态,图象与实际不符,故B错误;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氨气的含量减小,图象与实际不符,故C错误; D.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由图象可知1到达平衡时间过短,故催化剂性能1>2,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
(1)否; (2)①2; ②=; (3)D.
29.(10分)羰基硫(O=C=S)广泛存在于以煤为原料的各种化工原料气中,能引起催化剂中毒、化学产品质量下降和大气污染。羰基硫的氢解和水解反应是两种常用的脱硫方法,其反应式分别为:
①氢解反应:COS(g) + H2(g) = H2S(g) + CO(g) ΔH1 = + 7kJ/mol
②水解反应:COS(g) + H2O(g) = H2S(g) + CO2(g) ΔH2
已知反应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C=O(CO2)
C=O(COS)
C=S
H-S
H-O
E(kJ/mol)
803
742
577
339
465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以上脱硫除羰基硫(O=C=S)的反应中,若某反应有4mol电子发生转移,则该反应吸收热量为 kJ, ΔH2 = kJ/mol,
(2)CO和H2O(g)能反应生成CO2和H2,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羰基硫的氢解或水解反应可否设计成原电池 (填“是”或“否”)理由是 。
(4)研究表明,用金属储氢材料(MH)、白金(Pt)、硫酸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可以使羰基硫脱硫处理。
① 原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填化学式),
② 写出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
③ 原电池工作时,硫酸溶液的作用是 ,电流的流动方向是 → 导线 → , 当电路中有2mol电子流过时能够处理羰基硫(COS) L(标准状况下)。
【分析】
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相应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答】 (1)在以上脱硫除羰基硫(O=C=S)的反应①中,反应前后C的化合价从反应前的+4价变成反应后的+2价,H由反应前的0价变成反应后的+1价,1molCOS反应时转移2mol电子,所以若某反应有4mol电子发生转移,则该反应吸收热量为2x7KJ=14KJ;根据反应热的计算公式:ΔH2?=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742+577+2x465-2x339-2x803)kJ/mol=-35kJ/mol; 所以本题答案为:14; -35; (2)由(1)计算出的ΔH2=-35kJ/mol,②-①可得CO和H2O(g)能反应生成CO2和H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H2O(g)=CO2(g)+H2(g)△H=-42kJ/mol; 所以本题答案为:CO(g)+H2O(g)=CO2(g)+H2(g)?△H=-42kJ/mol; (3)羰基硫的氢解或水解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理由是氢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水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所以本题答案为: 否?;氢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水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4) ① 原电池中一般是活泼金属做负极,所以原电池的负极材料是MH; 所以本题答案为:MH; ???? ② 写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根据方程式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C的化合价从反应前的+4价变成反应后的+2价,所以反应物为COS,其反应式COS+2e-+2H+?=CO↑+ H2S; 所以本题答案为:COS+2e-+2H+?=CO↑+ H2S; ???? ③ 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硫酸溶液的作用是导电,电流的流动方向是从正极即Pt?→ 导线 →?负极即MH;当1molCOS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是2mol,所以当电路中有2mol电子流过时能够处理羰基硫(COS)22.4L(标准状况下); 所以本题答案为:导电?;Pt ;MH;22.4。
【答案】
(1)14; -35; (2)CO(g)+H2O(g)=CO2(g)+H2(g)?△H=-42kJ/mol; (3)否?;氢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水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4) ① MH; ②COS+2e-+2H+?=CO↑+ H2S; ③ 导电?;Pt ;MH;22.4。
30.(10分)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 (1)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在该过程中,铁做 ______ 极,电极反应为 ______ , O2所在电极发生的反应为 ______ (2)要确定铁的某氯化物FeClx的化学式,可利用离子交换和滴定的方法.实验中称取0.54g的FeClx样品,溶解后先进行阳离子交换预处理,再通过含有饱和OH-的阴离子交换柱,使Cl-和OH-等物质的量发生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溶液的OH-用0.40mol?L-1的盐酸滴定,滴至终点时消耗盐酸25.0mL.则0.54g该样品中n(Cl-)= ______ mol,x的值是 ______ . (3)现有一含有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样品,采用上述方法测得n(Fe):n(Cl)=1:2.1,则该样品中FeCl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______ . (4)FeCl3与氢碘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分析】
(1)依据原电池原理解答,Fe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依据离子交换关系氢氧根离子物质的量等于氯离子物质的量等于氢离子物质的量,依据0.54gFeClx中氯离子物质的量计算x值; (3)依据元素守恒计算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物质的量之比,进一步计算氯化铁质量分数; (4)铁离子氧化碘离子成碘单质的反应.
【解答】
(1)依据原电池原理解答,Fe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中性溶液中,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铁失电子生成二价铁离子,注意正负极的电子守恒,电极反应式为:负极:2Fe-4e-=2Fe2+,正极:2H2O+O2+4e-=4OH-, 故答案为:负;2Fe-4e-=2Fe2+;2H2O+O2+4e-=4OH-; (2)n(Cl)=n(H+)=n(OH-)=0.0250L×0.40mol?L-1=0.010mol,0.54gFeClx样品中含有氯离子物质的量为=0.010mol,解得x=3, 故答案为:0.010;3; (3)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的样品中FeCl2物质的量为x,FeCl3的物质的量为y,则(x+y):(2x+3y)=1:2.1,得到x:y=9:1,氯化铁物质的量分数=×100%=10%; 故答案为:10%; (4)FeCl3与氢碘酸反应就是铁离子氧化碘离子成碘单质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3++2I-=2Fe2++I2,故答案为:2Fe3++2I-=2Fe2++I2.
【答案】
(1)负;2Fe-4e-=2Fe2+;2H2O+O2+4e-=4OH-; (2)0.010;3; (3)10%; (4)2Fe3++2I-=2Fe2++I2.
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测试题
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氧化钙溶于水??????????B.铁粉溶于稀硫酸C.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2·1·c·n·j·y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物质变化但不一定有能量变化B.CaO+H2O=Ca(OH)2是放热反应,说明CaO的能量大于Ca(OH)2的能量C.Ba(OH)2.8H2O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由H2→2H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 21*cnjy*com
3.人类对于能源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柴草能源、化石能源、多能源时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学会利用火,他们以天然气取暖,吃熟食,从事生产活动B.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生活做饭使用的都是氢能源C.多能源时代指的是新能源时代,包括核能、太阳能、氢能D.化石燃料的燃烧没有污染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在298K、100kPa时,已知: Cl2(g)+H2(g)═2HCl(g)△H1、2H2O(g)═2H2(g)+O2(g)△H2、2Cl2(g)+2H2O(g)═4HCl(g)+O2(g)△H3 则△H3与△H2和△H1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H3=2△H1-△H2?????????B.△H3=△H1+△H2C.△H3=2△H1+△H2?????????D.△H3=△H2-△H121*cnjy*com
5.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C(s)+O2(g)═CO2(g)△H=-393.5kJ/mol ②CO(g)+1/2O2(g)═CO2(g)△H=-283.0kJ/mol ③2Fe(s)+3CO(g)═Fe2O3(s)+3C(s)△H=-489.0kJ/mol 则4Fe(s)+3O2(g)═2Fe2O3(s)的反应热△H为( )A.-1641.0kJ/mol?????????B.+3081kJ/molC.+663.5kJ/mol??????????D.-2507.0kJ/mol
6.已知甲为恒压容器、乙为恒容容器.相同条件下充入等物质的量的NO2气体,且起始时体积相同.发生反应:2NO2(g)?N2O4 (g)△H<0.一段时间后相继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衡时NO2体积分数:甲<乙B.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甲与乙相等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D.若两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均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7.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C.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D.反应物A的质量
8.在25℃、1.01×105 Pa下,反应2N2O5(g)═4NO2(g)+O2(g)△H=+56.7kJ?mol-1能自发进行的合理解释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该反应的熵增效应大于焓变效应C.该反应是熵减反应????????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9.温度为500℃时,反应4NH3+5O2?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为( )A.(O2)=0.01mol/(L?s)? B.(NO)=0.08mol/(L?s)?
C.(H2O)=0.0013mol/(L?s)?D.(NH3)=0.002mol/(L?s)
10.下列有关反应速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B.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快慢的主要因素C.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盐酸分别与大小、形状都相同的铁片反应的速率:1 mol?L-1时<0.1 mol?L-1时D.在不同温度时,鲜牛奶变酸的速率:28℃时>5℃时2-1-c-n-j-y
11.反应:2X (g)+Y(g)?2Z(g)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产物Z的物质的量和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1>P2 T1>T2 △H<0???????B.P1>P2 T1<T2 △H<0C.P1<P2 T1>T2 △H>0???????D.P1<P2 T1<T2 △H>0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用0.100mol?L-1的NaOH溶液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mol?L-1的盐酸和CH3COOH溶液.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代表滴定HCl溶液的曲线B.A点溶液中:c(CH3COO-)+c(OH-)-c(H+)=0.1 mol?L-1C.在相同温度下,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B<AD.D点溶液中:2c(Na+)=3c(Cl-)
13.关于常温下pH=2的醋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CH3COOH)+c(CH3COO-)=0.01mol?L-1B.c(H+)=c(CH3COO-)C.加水稀释100倍后,溶液pH=4D.加入醋酸钠固体,可抑制醋酸的电离
14.在常温下,向100mL 0.01mol/L 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mol/L MOH溶液,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中所示曲线(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A溶液的pH>7B.K点时加水稀释溶液,c(H+)减小C.在N点,c(A-)=c(M+)+c(MOH)D.在K点,c(M+)>c(A-)>c(OH-)>c(H+)
常温下,用0.10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mol?L-1的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点①溶液的c(CN-)<点②溶液的c(CH3COO-)B.点②溶液中:c(Na+)+c(H+)=c(CH3COO-)+c(OH-)C.点③溶液中:c(Na+)=c(CH3COO-)+c(CH3COOH)D.点④溶液中:c(Na+)>c(CH3COO-)>c(OH-)>c(H+)
16.今有两种正盐的稀溶液,分别是a mol/L NaX溶液和b mol/L NaY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a=b,pH(NaX)>pH(NaY),则相同浓度时,酸性HX>HYB.若a=b,并测得溶液中c(X-)=c(Y-)+c(HY)(c(HY)≠0),则相同浓度时,酸性HX>HYC.若a>b,并测得溶液中c(HX)=c(HY),则可推出溶液中c(X-)>c(Y-),且相同浓度时,酸性HX>HYD.若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溶液中c(X-)+c(Y-)+c(HX)+c(HY)=0.1 mol/L,则可推出a+b=0.2 mol/L
17.下列各式中,表示水解反应的是( )A.H2O+H2O?H3O++OH-????????B.CO32-+H2O?HCO3-+OH-C.NH3+H2O?NH3?H2O????? ???D.HCO3-+H2O?H3O++CO32-
18.在5ml 0.1mol/L KI溶液中滴加0.1mol/LFeCl3溶液5-6滴后,再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可证明FeC13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是( )A.再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I沉淀产生B.加入CC14振荡后,观察下层液体颜色C.加入CC14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Cl沉淀产生D.加入CC14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观察是否有血红色
19.在一定温度下,当Mg(OH)2固体在水溶液中达到下列平衡时:Mg(OH)2(s)?Mg2+(aq)+2OH-(aq),若使固体Mg(OH)2的量减少,而且c(Mg2+)不变,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MgCl2???B.加H2O????C.加NaOH???D.加HCl
2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B.外加电流的金属保护中,被保护的金属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C.粗铜精炼时,与电池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正极反应式:Fe-2e-═Fe2+
21.有甲、乙两位同学,他们一起做了水果电池的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电极材料
水果品种
电极间距/cm
电压/mV
1
锌
铜
菠萝
3
900
2
锌
铜
苹果
3
650
3
锌
铜
柑橘
3
850
4
锌
铜
西红柿
3
750
5
锌
铝
菠萝
3
650
6
锌
铝
苹果
3
450
甲同学提出的问题,乙同学解释不正确的是( )
甲同学
乙同学
A
实验6中的负极电极反应如何写?
铝为负极:Al-3e-═Al3+
B
实验1,5电流方向为什么相反?
1中锌为负极,电流由铜经导线到锌,5中铝为负极,铝失去电子,电流由锌经导线流向铝
C
水果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只跟水果的类型有关
D
实验中发光二极管不太亮,如何使它更明亮起来?
可用铜锌作电极,用菠萝作介质,并将多个此电池串联起来
两电极用导线连接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不考虑溶液中溶解的氧气的影响),你认为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选项
A
B
C
D
电极材料
Zn
Fe
Cu
Al
电极材料
Cu
Zn
Ag
C
电解质溶液
CuCl2溶液
H2SO4溶液
CuSO4溶液
NaOH溶液
一种用于驱动潜艇的液氨-液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图,下列有关该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池工作时,每消耗22.4L NH3转移3mol电子B.电子由电极A经外电路流向电极BC.电池工作时,OH-向电极B移动D.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21教育网
按图装置实验,若x轴表示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y轴应表示( )
①c(Ag+)②c(NO3-)③a棒的质量 ④b棒的质量 ⑤溶液的质量.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D.仅②21cnjy.com
将一根较纯铁棒垂直没入水中,由于深水处溶氧量较少,一段时间后发现AB段产生较多铁锈,BC段腐蚀严重,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21·cn·jy·com
A.铁棒AB段发生反应为O2+4e-+2H2O=4OH-B.腐蚀过程中在铁棒上会产生微电流,且方向是AB段到BC段C.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硫酸钾固体后,对铁棒的生锈速率几乎无影响D.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铁棒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0分)用H2O2可除去工业尾气中的Cl2,相关反应:H2O2(1)+Cl2(g)2HCl(g)+O2(g)△H>0. 为了提高H2O2的除氯效果,采取的措施最好的是 ______ (只改变一种条件),其原因是: ______ . 2H2O2(l)=2H2O(l)+O2(g),△H1=-196.46kJ?mol-l H2(g)+O2(g)=H2O(1),△H2=-285.84kJ?mol-l Cl2(g)+H2(g)=2HCl(g),△H3=-184.6kJ?mol-l 则H2O2(1)与Cl2(g)反应生成HCl(g)和O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10分)一定温度下,在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21·世纪*教育网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从反应开始到10s时,用Y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______ ,X的转化率为 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10s时,该反应 ______ 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填“是”或“否”)
(10分)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参与下列探究. (1)生产氢气: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炭即产生水煤气. C(s)+H2O(g)?H2(g)+CO(g)△H=+131.3kJ,△S=+133.7J/K 该反应在低温下能否自发 ______ (填:能或否). (2)已知在400℃时,N2 (g)+3H2(g)?2NH3(g)的K=0.5, ①2NH3(g)?N2 (g)+3H2(g)的K= ______ (填数值). ②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2mol,则此时反应V(N2)正 ______ V(N2)逆(填:>、<、=、不能确定) (3)在三个相同容器中各充入1molN2和3molH2,在某一不同条件下反应并达到平衡,氨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 B.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1>P2 C.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 D.图Ⅱ可能是同温同压下,催化剂性能,1>2.www-2-1-cnjy-com
29.(10分)羰基硫(O=C=S)广泛存在于以煤为原料的各种化工原料气中,能引起催化剂中毒、化学产品质量下降和大气污染。羰基硫的氢解和水解反应是两种常用的脱硫方法,其反应式分别为: 【来源:21cnj*y.co*m】
①氢解反应:COS(g) + H2(g) = H2S(g) + CO(g) ΔH1 = + 7kJ/mol【出处:21教育名师】
②水解反应:COS(g) + H2O(g) = H2S(g) + CO2(g) ΔH2
已知反应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C=O(CO2)
C=O(COS)
C=S
H-S
H-O
E(kJ/mol)
803
742
577
339
465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以上脱硫除羰基硫(O=C=S)的反应中,若某反应有4mol电子发生转移,则该反应吸收热量为 kJ, ΔH2 = kJ/mol,【版权所有:21教育】
(2)CO和H2O(g)能反应生成CO2和H2,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羰基硫的氢解或水解反应可否设计成原电池 (填“是”或“否”)理由是 。
(4)研究表明,用金属储氢材料(MH)、白金(Pt)、硫酸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可以使羰基硫脱硫处理。
① 原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填化学式),
② 写出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
③ 原电池工作时,硫酸溶液的作用是 ,电流的流动方向是 → 导线 → , 当电路中有2mol电子流过时能够处理羰基硫(COS) L(标准状况下)。
30.(10分)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 (1)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在该过程中,铁做 ______ 极,电极反应为 ______ , O2所在电极发生的反应为 ______ (2)要确定铁的某氯化物FeClx的化学式,可利用离子交换和滴定的方法.实验中称取0.54g的FeClx样品,溶解后先进行阳离子交换预处理,再通过含有饱和OH-的阴离子交换柱,使Cl-和OH-等物质的量发生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溶液的OH-用0.40mol?L-1的盐酸滴定,滴至终点时消耗盐酸25.0mL.则0.54g该样品中n(Cl-)= ______ mol,x的值是 ______ . (3)现有一含有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样品,采用上述方法测得n(Fe):n(Cl)=1:2.1,则该样品中FeCl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______ . (4)FeCl3与氢碘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