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乞丐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21: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乞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4、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2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看似简短,内涵却很深刻。文中的我与乞丐两只手紧紧的一握,不仅握出了心意的真诚,人格的尊重,更是握出了内心境界的高贵和社会的冷暖。对于这样一幅温馨而又独特的画面,我想给他放大一下,定格在初三毕业生的脑海中,让他们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走向新的人生旅程。
3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中描写手法的作用。
2、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乞丐吗?你发现人们是怎样对待乞丐的?
(学生畅所欲言)
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对乞丐很慷慨,有的人对乞丐视而不见,还有的人很鄙视乞丐。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文学巨匠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乞丐》,看看他是怎样对待乞丐的?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文章,并圈画出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
红肿
污秽
脓疮
呻吟
颤抖
施舍
周济
2、思考: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像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
活动3【活动】探究文本
1、品味文中描写手法的作用:
过渡:文章中主要刻画了乞丐这个人物形象,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划出文中人物描写的笔墨,并分析其作用。
(1)外貌描写:
红肿的两眼含着泪水,嘴唇发青,缠着破烂的衣服,浑身污秽的脓疮……
他把一只浮肿、又红又脏的手伸给我。
乞丐拿他的红肿的眼睛注视着我的脸;他的发青的嘴唇微笑了。————穷困潦倒、污秽不堪;从侧面突出了我对乞丐的尊重、善意的可贵。
指导朗读:读出对乞丐的同情。
(2)动作、神态描写:
他呻吟,哀求一点施舍。——为了起码的生存,已抛开自尊。
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在颤动。——有紧张、有期待。
我伸手搜我的衣袋,我把袋子摸遍了……——很仔细、很窘迫。
我慌张起来,很不好意思,我把他那只颤抖的脏手紧紧地握住。——把乞丐当作平等的人的发自内心的歉意和尊重。
他也捏紧我的冰冷的手指。——内心的激动的流露,是一种无言的感激。
指导朗读:读出“我”的不安和歉疚之意
(3)语言描写:
“兄弟,原谅我,我什么都没有。”
“兄弟,哪儿的话!”他低声说,“我谢谢你这个——这也是周济啊,兄弟。”——以兄弟互称,表明了彼此之间亲密的感情交流,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指导朗读:语调低沉,读出乞丐对“我”的理解与感激。
活动4【活动】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一)词语比较、探究。
1、学生自主思考:乞丐向我哀求的是“施舍”,我却给予他“周济”,这二者有何区别?
2、讨论交流。
(希望借此题引导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两个词的内涵的了解可能不够到位,教师可从词的感彩上加以引导。)
3、明确:“施舍”有恩赐之意,内含对受者的鄙视,而“周济”则指一种平等的帮助,内含对受者的尊重。相比而言,“周济”更显善意。乞丐认为他得到的是“周济”,说明他内心对我所给予的尊重与善意的感受与感激。
4、如何理解“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弟兄那里得到了周济”?
5、学生前后交流研讨。
(本题的解答已涉及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无法准确的体会。借助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补充。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及导语分析解读。)
6、师生交流明确:
因为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为可贵的信任和爱。是的,本来施舍者为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而是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他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于是,乞丐也感到了满足,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这种回报是多样的,一声谢谢,也是一种温暖,一种回报。其实人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满足的。
(二)文章比较、探究
1、学生思考:《乞丐》中的“我”对待乞丐的态度和《孔乙己》中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会如何对待这样的“苦人”?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前一问的回答应该会较为到位;后一问,可鼓励学生说真言、抒真情。但对待“苦人”的态度要注意防止走极端,重在引导学生培养对弱者的真诚的同情心,但也要引导学生不要滥用这种同情。)
3、明确:“我”给予乞丐的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真诚的同情与善意,而人们对待孔乙己却是无情的嘲弄与漠视。
教师补充:同情是一种美德,它是由爱与互助的本能派生出来的一种感情。真诚的同情能给弱者和贫穷者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帮助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撒下了爱的种子,使一个人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一种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可能对给予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对被给予者来说却能享用一生。但是,同情之爱从表现形式而言,往往体现在强者对于弱者、富者对穷者、社会地位高的人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之间,这就难免夹杂着一种“恩赐”、“施予”的色彩。同情如果有了这种色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之爱,反而成为一种表演或炫耀。我们常说“同情心”,同情与“心”相联,才是一种真同情,与“心”无关的同情是令人厌恶的,因为没有“心”的同情,往往对被接受者来说就构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虽然有时接受者迫于生存压力也会无奈地接受这种同情,但在精神上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屈辱,例如大家熟知的“嗟来之食”的故事。此外,同情之爱是一种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但必须是对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才有意义。如果不分是非,不辨真伪地滥用这种同情,不仅会危害社会,也会危害自己。《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对那些恶人、坏人滥施同情,你可能是发自真心的,但毒蛇却会借助你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适得其反,失去了同情之心的意义。
(三)明确主题。
1、学生自行归纳。
2、教师总结:“我”路遇乞丐,虽无钱施舍,却给予了他真诚的同情,平等的尊重。在“我”给予他真诚的同情、平等的尊重的同时,“我”也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现实生活中有关乞丐的图片及视频。同学们观看完之后,结合本课的内容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并全班交流。教师可借助学生写的感想,送给学生一句话”关爱他人,幸福自己“。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学完本文后,你想对文中的我和乞丐说点什么,请把它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