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隆中对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4.隆中对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21:3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隆中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
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的人。
2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3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活动2【活动】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背景介绍
3、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板书课题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疑难词句。
4、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ào

su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

为《梁父吟》

诣亮
屏人


度德量力
信大义


kuài
dài
yīn

zhòu
zhū
róng
dān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箪食壶浆
古今异义
例句
例字
古义
今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

凡三往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遂用猖獗
用、猖獗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
抑亦人谋也

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认为
谓为信然
对 说
谓先主日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志犹未已(

信义著于四海


因屏人曰


好为《梁父吟》


谓为信然


贤能为之用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此可以为援(
)
难句翻译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因屏人也。
君与俱来。
时人莫之许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贤能为之用。
孤不度德量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活动4【讲授】思读课文,探究交流
思读课文,探究交流
1、理清全文思路。学生划分文章段落结构,并交流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要肯定学生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先设悬念,再加强化,既而引出二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他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最后以关、张二人嫉妒,刘备解释作结。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诸葛亮对策是全文中心,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的重点。
2、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多媒体显示显示讨论结果:
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活动5【讲授】分析人物 ,探究表现手法 
分析人物
,探究表现手法

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2、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3、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活动6【作业】作业
作业:研讨与练习一、三
活动7【活动】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诸葛亮年轻时事情,
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亮的才能
三、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