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隆中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相关文言词语。
4初步感知诸葛亮形象。
2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翻译课文,并积累相关文言词语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三国志》及陈寿简介及背景介绍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本文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
卷,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21教育网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乐毅
诣
猖獗
沔
吴会
殆
民殷
存恤
胄
箪
食
度
德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注意归纳整理,积累文言字词:
A、一词多义:
①谓为信然:说
②
遂用猖獗:因此
谓先主曰:对……说
此用武之国:运用,使用
③此用武之国
:地方
贤能为之用:出力,效劳
去国怀乡:国都④
谓为信然:可信,确实
国险而民附:地势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信义
⑤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
⑥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
⑦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
⑧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⑨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B、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而放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南中国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时人莫之许也:
古义:承认b
今义:允许,赞许
C、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D、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E、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
五、布置作业:翻译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