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隆中对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很多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课外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2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朗读文言课文。
积累文言如实词、虚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诸葛亮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的人。
3重点难点
学时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学时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隆中对》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将深入探究课
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活动2【讲授】精讲分析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6、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号召力)
6)联合少数民族
----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活动3【练习】课堂演练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这句介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然”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隆中对》比较为简略。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四、小结: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活动4【活动】活动
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活动5【作业】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疏通文意,识记重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