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周处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7:19:30

文档简介

周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翻译,熟读课文并能够翻译全文
2、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4、感受周处复杂而剧烈的内心活动,明白有错误贵在能下决心改正的道理。
2学情分析
学生程度不一,两极分化严重,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基本的意译课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历史上的周处
文韬: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吴书》。
《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武略: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周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周处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恶少,他到底恶到什么程度呢?他又是如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周处》中。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初读课文,把握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
2、参考课下注释,根据你对故事的理解自读课文,要求:通过语速、语气的变化表现故事情节发展。 个别朗读[S1]。
3、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三、围观恶少
1、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周处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的?
“凶强侠气”
2、“凶强侠气”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
凶——凶暴 乡人更相庆
强——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3、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凶”“强”“侠气”?
凶——为乡里所患 暴犯百姓 三横
强——尤惧 杀虎斩蛟 或浮或沉 行数十里 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
侠气——或说处……即 有求于己则义不容辞
4、“凶”“强”“为乡里人所患”我们可以理解,但“侠气”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理解中多少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为什么也会“为乡里所患”呢?你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意识到:“讲义气”的前题是“辨是非”
四、内心的震撼
1、周处的人生在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周处当时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为周处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的要求:
有承前——对过去的反思和悔恨
有启后——对未来的思考和决心
(不要误将他人的惧怕当作尊敬,应当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尊敬)
五、虚构的陆云
1、周处想要改变自己后,他做了什么事情?
入吴寻二陆
2、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入吴寻二陆”呢?(引导学生从“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入手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处内心受到的刺激很大,要彻底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处想要从贤人处获得方法和信心
3、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
学习再迟也不晚——明道理
前途尚有希望——析现状
立志必定成功——鼓信心
4、对比周处(238-299)和陆云(262-303)的年纪,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周处年少时候,陆云还没有出生,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
3、这个故事中虚构出陆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陆云对周处说的话,对比之前学过的前秦寓言故事)
故事的道理不再通过作者之口说出,而是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说理不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而是融入故事之中的。从而使故事浑然一体,更加自然——是写作手法的进步。
活动3【作业】作业
1、通过这则故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2、完成课本后的练习
课件20张PPT。周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世说新语 周处是晋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在做御史中丞时,纠察弹劾官员的错误,即使皇亲国戚也不避讳。
有人造反,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道周处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周处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箭尽,临危不退,壮烈牺牲。就是这样一个刚直不阿、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在少年时期却曾是一个被乡人憎恨的祸害。《周处》一文用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知错改过的少年周处形象。
周 处三 横或 说蛟 龙蹉 跎不彰邪更相庆( )( )( )( )( )( )( )( )( )chǔhèngshuìjiāo cuō tuógēngzhāngyé初读课文,正音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认为是祸害一起侵害横暴,祸害更厉害年纪小,少年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 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劝说希望有人有时沉没在一起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 已死,
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认为相互庆祝最终祸害被悔改表承接想法,思想乃入吴寻二陆,平 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于是指陆机、陆云指陆机指陆云
都说虚度光阴把表转折,可是清河曰:“古 人贵朝闻夕死,况
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 臣。 重视,看重指“朝闻道,
夕死可矣。”担忧,忧虑美好的声誉显露就,于是以……为贵少年周处为害乡里(略写)杀虎击蛟(详写)自寻二陆(详写)改 过 自 新1、年少时的周处是个怎样的人?讨论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年少时的周处凶暴、强悍、好争斗。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进而又用“而处尤剧”把他推为“患”之首,可见乡里对周处厌恶之极。暗示了浪子要回头的艰难,为下文周处改恶从善埋下伏笔。三读课文,思考2、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乡人的反应是“更相庆”。文章写周处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3、周处改过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自寻二陆”对他的改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转变过程中内心充满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结尾的补叙“终忠臣”有力地印证了陆云的这番话。讨论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学习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畅谈读后感受。周处的优点:一、英勇:杀虎斩蛟二、善于反省: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四、勇于改过:终为忠臣三、主动向贤人请教:寻访二陆 人有了缺点,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只要能认识错误,肯下决心改正,仍然能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这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它意在表现周处的改过自新,彰扬他的自改自励的精神,而并非展示周处的恶行。周处为害乡里,只是作为表现周处的反衬之笔。 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 文章结尾处详写了周处与陆云的谈话,揭示了什么道理? 作者通过陆云的话,揭示了“朝闻夕死”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道理:只要认识错误,并且决心改正错误,无论何时都不算晚。
这个道理,对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教育意义,它鼓励人们不必为蹉跎岁月而懊悔,也不必为老大无成而苦恼,只要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是不虚此生的。  清河(陆云)从哪几个方面说服周处,使他坚定了改过的信心?(请用自己的话分析) 答:从三个方面。
⑴讲述“闻道”的重要意义,“古人贵朝闻夕死”。 
⑵对周处进行鼓励,“君前途尚可”。 
⑶指出周处一定能达到目的,“何忧令名不彰”。 作业:1、出声朗读全文,注意
恰当停顿。
2、翻译句子。
⑴为乡里所患。
⑵义兴人谓为三横。
⑶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⑷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终无所成。
⑸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
令名不彰耶?
3、积累实词及文学常识。
4、从仲永的失败和周处的成功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说说你的看法。(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