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固氮转化流程
粪肥转化流程
人工固氮方程式
《氨》学案
氨气的物理性质:
氨气的化学性质:
画图1:
画图2:
氮的转化关系图
课件20张PPT。氨我们为什么会缺氮?生命元素--氮N植物动物 氮气78%人
类
用
氮
的
历
史远古时代
靠天吃饭 高能固氮N2人
类
用
氮
的
历
史农耕时代 粪肥
农家肥动植物遗体、
动物排泄物等NO2-NO3-NH3 NH4+N2人
类
用
氮
的
历
史工业
时代人工
固氮“人类向空气要面包成功了,合成氨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哈伯发明了合成氨而获得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N2NH3你想知道氨气的哪些知识?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结构NH3NH3探究氨气的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氨水是什么液氨是什么纯净物混合物NH3我国60-70年代氨水窖、氨水罐60-70年代主要肥料:氨水工业
时代人工
固氮N2NH3NH3人
类
用
氮
的
历
史70年代以后的几种氮肥:工业
时代人工
固氮N2NH3NH3人
类
用
氮
的
历
史人
类
用
氮
的
历
史体
现
了
农
业
发
展
的
历
史-30+2+4+5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氮元素的价态物质的类别碱物质转化4NH3+5O2 =4NO+6H2O4NH3+3O2 = 2N2+6H2O条件不同,产物不同4NH3+5O2 =4NO+6H2O4NH3+3O2 = 2N2+6H2OPt点燃2NO + O2= 2NO2 3NO2 +H2O =2HNO3 +NO 科学家用一种含钼的化合物作催化剂,在常温下就能完成氨的合成,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液氨有望取代液氢成为新一代绿色能源。常温人
类
用
氮
的
未
来氨
经济氨(Ammonia)
阿摩尼亚 在中国的名字为“氨”,希望它能自中国始,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一“气”而长盛久“安”,以一“气”而“安”天下。作业:科普小论文
一“气”而“安”
——氨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感谢各位专家老师,
请您批评指正!《氨》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内容
《氨》
授课教师
授课年级
高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知识教学,让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实验出发,探究并努力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分布广,琐碎,学生常感到杂乱无章,通过创设情景,对氨气的学习,获得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构建知识脉络体系和系统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发展,使元素化合物知识情景化、有序化、功能化,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为学习其它物质打好基础。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氨为氮的重要化合物,氮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知识;同时,本节的学习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并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内容为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三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第四章前三节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比较模糊和零散,没有梳理成明确、有序、系统的思路和方法。
3.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说明
本节课把氨的教学放在历史发展的情景中,以固氮为“明线”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与自然、化学与工农业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氨的性质的探究学习,获得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构建知识脉络体系和系统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发展融于“暗线”之中,力求两条线索相互交融,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设计流程简图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元素对生命体的重要性;
2.了解和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的用途;
3.了解固氮及氮肥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氨的性质的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2.获得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构建知识脉络体系和系统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2.通过认识氨的用途来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解读固氮的发展,体会自然与化学的密切联系;
4.通过人类对氨气的利用,体现人对事物认识的层次性,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氨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固氮与氨气的性质的学习,形成研究物质的方法,构建知识脉络体系。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绎归纳教学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了解生命元素——氮。
介绍生命元素——氮,引发学生思考。
思考,回答。
明确本节课研究对象。
环节一: 感受人类用氮的历史。
1.提出问题:高能固氮的转化流程;
2.介绍农耕时代的肥料。
画出由氮气到硝酸的转化关系;完成学案。
明确物质转化的内涵;
认识固氮的历史性。
环节二:体会人工固氮。
1.提出问题:为什么需要人工固氮?
2.组织学生研讨:究竟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实现人工固氮;
3.介绍哈伯的成就及合成氨;
4.初步介绍可逆反应。
研讨;
感受物质的转化;
书写并画图表示合成氨反应;
体会可逆反应。
感受在历史进程中,人工固氮的必然性;化学史教育;
强化微粒观;了解可逆反应,为以后正式学习打基础。
环节三:探究氨气的性质
1.溶于水显碱性
1.提出问题:氨气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
2.与学生一起做氨气溶水实验;
3.引导学生对液氨以及氨水进行画图思考;
4.引导学生对氨水作为肥料的思考;
5.与学生一起做氨气与HCl反应的实验。
观察,体验,分析实验;
画图比较液氨与氨水;
分析氨水作为肥料的优缺点;
书写氨气生成铵盐的方程式。
强化微粒观;
培养实验,观察、描述、分析能力;感受氮肥的发展。
随时小结:人类用氮的历史;引导学生体会物质转化的两个层面;并引出氨气的还原性。
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认识物质性质,从二维角度完
整构建氮的化合物网络图。
完善巩固氮的化合物网络图,认识二维网络图的特点,能应用到其它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
2.氨气的还原性
引导学生,看视频实验,书写方程式。
看视频,观察实验,书写氨的催化氧化和氨燃烧的方程式,并对两个反应的用途进行思考。
体会反应物相同,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体会学以致用,并从氨气在纯氧中的燃烧感受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环保意识。
小结
引导小结。
对氨气利用的未来提出展望。
关注环保及可持续发展。
板书:
组成
氨气(NH3) 结构
性质
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