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2课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元素周期律元素观、分类观建构周期表;
归纳法、演绎法深化物质性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元素,是化学启蒙和化学前沿研究的核心内容。无穷无尽的化学变化,则尽在组成元素所具有的形态和它们的变化之中。
唐有祺院士曾经多次指出:“化学家的主要工作是耕耘元素周期表。”这一精辟的论述,特别是所用“耕耘”二字形象而且深刻地阐明了化学元素观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分析零散系统个别一般感性理性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基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往我的周期表教学存在问题:
把“周期表”作为事实性知识直接呈现出来,忽略了过程和方法,学生被动的接受,机械学习。
把周期表与《化学一》物质性质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认识了大量物质性质的知识,但他们并没有更深层次理解它,不能够以化学学科思维把它们以有用的方式系统的组织起来。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试图突破 调取相关《化学一》元素化合物性质,利用分类思想归纳物质性质,形成元素周期表,把周期表作为思维模型,演绎物质性质。完成化学一、二模块的层级发展。 还原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建构元素知识框架,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从传授事实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即解决问题的技能及探究的方法。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时 间 轴19世纪初元素是无序的吗?
如何把元素排在一起?
元素有内在的规律和逻辑吗?
发现了55种元素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9世纪初发现了55种元素
贝采里乌斯(瑞典)
发表了第一个原子量表 1814年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9世纪初发现了55种元素
德贝莱纳(德国)
三元素群组1814年
第一个原子量表 1829年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纽兰兹(英国)八音律1829年三元素群组
1863年1814年
第一个原子量表 19世纪初发现了55种元素
原子量与元素性质相结合
元素性质
原子量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门捷列夫(俄国)
元素周期表1829年
三元素群组
1869年1863年
八音律1814年
第一个原子量表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门捷列夫周期表的提出,是运用分类思维的典范,而分类标准是分类的核心和依据学生活动1.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量、
原子半径、
代表物化学式,物理、化学性质寻找分类的标准和依据(教师提供数据)
纸牌游戏:1~18号元素(He、Ne除外)学生活动2. 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门捷列夫(俄国)
元素周期表1869年1863年
八音律1829年
三元素群组
1814年
第一个原子量表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金属:Na、Al、Fe
非金属:C、Si、S、N、Cl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问题1 . 《化学一》学过那些典型元素?问题2. 这些元素分类?问题3 .上学期,我们从哪些方面的性质或反应来认识这两类元素的?------------------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二组-------------------------------------第一组-------------------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水或酸的反应与金属的反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与非金属的反应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弱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与氢气的反应金属的性质非金属的性质学生活动3. 第三组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二组-------------------------------------第一组-------------------与水或酸的反应与金属的反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与非金属的反应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弱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与氢气的反应金属的性质非金属的性质他们是否共同体现元素的某一性质呢?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资料卡片: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原因中心原子R的得电子能力越强R—O键越牢固O—H键越易断裂水化物越易按酸式电离,酸性越强B中心原子R的失电子能力越强R—O键越易断裂O—H键越牢固水化物越易按碱式电离,碱性越强Fe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水或酸的反应与金属的反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与非金属的反应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弱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与氢气的反应金属的性质非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失电子能力
(金属活动性)非金属的得电子能力
(非金属活动性)物质性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4.结合现有的性质,大胆推导元素金属、非金属活动性递变规律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4.结合现有的性质,大胆推导元素金属、非金属活动性递变规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4.结合现有的性质,大胆推导元素金属、非金属活动性递变规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4.结合现有的性质,大胆推导元素金属、非金属活动性递变规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4.汇总小组成果,得到表中金属、非金属递变规律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5.依据递变规律,利用周期表表大胆推导其它元素的未知性质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6.
纸牌游戏:K、Ca、As、Se、Br的位置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7.
根据元素的位置,推测“类铝”的性质存在问题,稍后处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镓
原子序数: 31
相对原子质量: 69.72
原子半径: 126Pm
弱性金属,柔软,富有延展性,固态时为青灰色,液态时为银白色
镓是两性金属,+3为其主要化合价,既能溶于酸(产生Ga3+)也能溶于碱(生成镓酸盐)
与百度搜索结果一致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869年1871年
镓的发现1886年
锗的发现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898年拉姆赛(英国)
稀有气体的发现1886年
锗的发现1871年
镓的发现1869年
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活动8.纸牌游戏:
He、Ne、Ar、Kr的位置修正分类的标准和依据:
忽略了代表物(性质)分类的标准和依据:
忽略最外层电子数(结构)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镓
原子序数: 31
相对原子质量: 69.72
原子半径: 126Pm
弱性金属,柔软,富有延展性,固态时为青灰色,液态时为银白色
镓是两性金属,+3为其主要化合价,既能溶于酸(产生Ga3+)也能溶于碱(生成镓酸盐)
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大胆猜想:钙与镓之间隐藏十种未知元素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波尔(丹麦)
调整表中原子序数按质子数排序1869年
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
1871年
镓的发现1886年
锗的发现19世纪初1898年
稀有气体
的发现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波尔(丹麦)
调整表中原子序数按质子数排序1869年
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
1871年
镓的发现1886年
锗的发现19世纪初1898年
稀有气体
的发现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现代1869年
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
人造元素的合成周期表的前生今世发现之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不完全周期分类思想应用:探索分类依据: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元素观、分类观建构周期表1814年
第一个原子量表原子质量
(结构)H、He、Li、Be、B、C、N、O、F …1829年
三元素金属与水反应
(性质)Li、Na、K1869年
门捷列夫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量、
原子半径、
代表物化学式,
物理、化学性质
(结构结合性质)1871年镓的发现
1886年锗的发现1898年
稀有气体镓的结构和性质预测过渡元素的发现现代
人造元素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性质无序、概念模糊原有的认识演绎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归纳法归纳法、演绎法深化物质性质钠、铝、硫、氯气、氨气、二氧化硅、硝酸…性质分类系统化规律化预测性质实验验证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使元素之间的性质从无序到有序,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通过未知元素相对位置推导元素的性质
通过对周期表这一科学分类体系的探究,掌握比较、分类的方法
通过对元素性质、位置的探究,掌握周期表预测物质性质的功能经历纸牌游戏和探索性问题,不断反思、评价、调控,敢于质疑,勤于思索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经历周期表的建构,感同身受人类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谢谢!
恳请您的批评与指正!北京市第五十中学
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