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相关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又为“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埋下伏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2)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习了水跨膜运输的实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具有探究事物的热情。
基于这种特殊的学情,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生生互动、生生互评、构建模型、完成图标的方式完成教学。
四、教学策略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首先通过打比方、思考“问题探讨”的讨论、回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提取教材信息,构建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图,完成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特点的比较表,完善三种运输的影响因素的曲线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则以回顾分泌蛋白的合成、观看分泌蛋白分泌出细胞和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动画和图片,得出胞吞胞吐的概念和特点,最后小结和完成课堂课后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课本资料、动画、图表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评价,完成教师设计的三张图表,从而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图文转换、提取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角色的转变。
六、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问题驱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木头和载有煤矿的船顺流而下以及载煤矿的船逆流而上的视频提问:1、三种情况各需要什么条件?细胞内物质出入是否与河流中物质运输相似?(教师引出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物质进出细胞有的只是像木头运输一样,不需起着船功能似的载体,但需要势能;有的除了需要势能,还需要船一样的运输载体;有的不仅需要势能,需要船一样的运输载体,还要能量提供动力。) 回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展示P70页的问题探讨左侧图,思考“讨论”中的问题(①、什么样的分子能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脂双层?②、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该如何解释?
跟随老师的引导,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观察图表,思考并回答问题,评价
创设问题情境,温习上一课时知识,温故引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阅读P70-72页,前后桌四人一组,从文中获取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相关信息,补充完整教师发下去的附图1,(三种物质分别用三种图示表示)。四人一组,抽取小组推荐的人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进行补充,共同完善模型图播放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动画三种物质代表三种运输方式,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各有什么特征?
(教师巡视,找出归纳错的几组表格展示,学生找错,纠正)从归纳的特点中找出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因素 抽取小组推荐的人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进行补充,共同完善曲线图展示例题:图示为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
A.B点和
B.C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A.载体数量,能量B.载体数量,离子浓度C.能量,载体数量D.能量,离子浓度
学生四人一组,完成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图中的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图(见附图1)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认真观看小组完成发下去的表格(见附表2) 完善物质运输的三个曲线图(见附图3)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思考、解题
培养学生阅读,提炼归纳教材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抽象问题形象化 学生自主探究,提高独立思考,归纳能力 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三)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讲述:载体蛋白虽然能帮助许多离子和小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对于一些象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运输是无能为力的,那这些特别大的分子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分泌蛋白是如何运输的 显示有关图片、动画 讲述:很好,分泌蛋白质分泌出方式叫外排,也叫胞吐 提问: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讲述;这就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叫胞吞或内吞思考:分泌蛋白从细胞内运输至细胞外,穿过几层膜?2、胞吞、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吗?3、胞吞、胞吐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什么结构特性?
回忆,小组成员尝试回答 观察,总结归纳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包住细菌,然后囊泡从细胞膜上脱离出来,在细胞内杀死细菌 思考、回答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在思考探究中掌握新的知识
与社会的联系
展示学生收集的囊性纤维病机理图、肾透析图,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再简述
小组讨论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本节小结
用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完善,将本节知识点归纳。
总结、归纳本节知识,完成概念图
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提炼知识的能力。
知识巩固
多媒体展示题目作业:P73课后题
学生思考、回答
强化训练,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针对具体的学情,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结合课标要求,重组教材。通过精心设计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引进课堂过程性评价的手段,提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构建知识;
2、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3、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选用了一个例题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的坐标曲线图的判断,这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又以数学曲线这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得以迁移,学以致用
4、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体现细致性,合理性、连贯性。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上法。不同环节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提升了课堂的直观性、实效性。
5、由于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生生互动、生生互评场合较多,因此在教学时间上较难把握,这就要求老师课堂上一定灵活应用,有效地进行调控,才能确保本节课在既定时间内按预定目标完成教学。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探究题
附图1
完成O2
进入肺泡细胞、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和K+进入轮藻细胞的跨膜运输图(下图可代表不同细胞的细胞膜)
附表2
运输的物质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物质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是否消耗能量
附图3
展示木头与运输煤矿的船顺流而下和运输煤矿的船逆流而上的视频
三种情况各需要什么条件?
细胞内物质出入是否与河流中物质运输相似?物质跨过细胞膜是怎样运输的?
1、什么样的分子能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脂双层?
2、葡萄糖不能热闹个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该如何解释?
回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展示P70页的问题探讨左侧图,思考“讨论”中的问题
阅读P70-72页,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完成附图1
抽取小组推荐的人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进行补充,共同完善模型图
播放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的动画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各有什么特征?
完成附表2,教师巡视,找出归纳错的几组表格展示,学生找错,纠正
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分别有哪些因素?
完成曲线图,抽取小组推荐的人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进行补充,共同完善曲线图
大分子物质如何通过细胞膜?
回顾分泌蛋白的形成,展示胞吞胞吐的动画和图,得出胞吞胞吐的概念
胞吞胞吐有哪些特点?
学生归纳胞吞胞吐特点
展示学生收集的囊行纤维病与肾透析图
用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完善,将本节知识点归纳。
氧浓度
(
)
(
)
自由扩散
主动运输
(
)
协助扩散